导语:今年冬天冷不冷呢?古人留下俗语农谚看出伏的天气就知晓,怎么看法?
今天是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加长版”的三伏天正式结束了,你那降温了吗?
出伏时间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时间都是一样的,到了秋后第二个“庚日”都出伏。但是,可不是这一天都“入秋”,都变凉爽。按气象学的说法,当平均温度连续5天达到22℃以下就是入秋了。所以,明白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每个地方的“入秋”时间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地方,每年的入秋时间也不一样。
由于今年处暑和出伏离得很近,所以,出伏之后阳气开始收敛,天地清肃,天地间的万物都有春天和夏天的生机勃勃转向了萧条冷落。到了农历八月份农民朋友就开始收获春夏播种的作物了,又要开始忙于田间地头。
这个时候作物的籽粒个数已经定型了,靠增加籽粒数量来提高产量已经是不可能了。所以,这个时候要想增加产量就要靠天气了,温度高有利于增加千粒重,促进籽粒饱满和成熟,对产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并且,这个时候我们也不需要再追肥了,根系老化,叶片早衰,光合作用减弱,对产量形成影响很大。所以,按古人的经验这段时间最好不要下雨,因为下雨积水后,根系呼吸不好,植株地上部分容易早衰和出现病害。例如,咱们种的花生和玉米,这个时候田间积水,叶片会发*,出现病害,忙乎了一年,最后阶段减产了,就不划算了。
不过,今年比较反常,长江流域和四川等一些地区,高温不断,出现旱灾,已经不是增不增加产量的问题了,让作物正常生长是关键。所以,这些地区的人们都盼着下雨来缓解旱情。
今天“出伏”了,晴天好还是下雨好?看看古人留下的俗语农谚是怎么说的?农谚离我们很久远了,气候环境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作为参考了解就行,不用纠结准不准,老祖宗总结农谚的时候他也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您说是吧!只是在当时条件下和自然相处的一个总结而已!
一、出伏无雷雨,十月都无霜
这是一句有出伏这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判冬天冷不冷的农谚。意思是说,如果出伏这天没有打雷下雨,冷空气来得晚,那么到农历十月份本该早已下霜了,还没有下,说明“霜降天气”会延迟很多天。也就是说,今年的“秋老虎”持续时间会相对往年要长一些。炎热的天气变长,冬天就会冷得晚即使到了阳历11月天气也不会很冷。
类似的农谚还有“伏尾晒破石,百日无霜”,“出伏雨淋头,三九多风雪”,末伏尾秋雨不断,八月仲秋寒天来”,“末伏热不透,冬季暖烘烘”,“末伏多雨水,冬天雨雪少”,“晒伏尾,二十四个秋老虎”等等。
总之,按古人的经验“大热之年,必有大寒”,不过,对于农民来说大热和大寒都是最苦的,种点地真不容易,粮食不仅是农民的命,也是全人类的命,希望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出伏雷唱歌,细雨滴到秋
出伏天既然晴天好,那么下雨呢?老话“出伏雷唱歌,细雨滴到秋”的意思是说,如果出伏这天打雷下雨,那么接下的天气仍然以降雨为主,会断断续续的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类似的农谚还有“雨淋出伏日,四十五天暴”,意思是说,出伏这天如果下雨了,那么接下来45天会断断续续的下雨。气温下降不利于籽粒饱满,并且雷暴天气往往伴随大风,头重脚轻的作物易倒伏,影响秋收和接下来的秋种。
还有一句农谚“出伏雨水满池塘,秋后粮食收一半”。意思是说,如果出伏这天下雨,下满了池塘,说明雨水比较大,田间积水,作物倒伏,贴近地面的粮食易发芽霉变,造成减产。
总之,这个时候下雨对作物并不是太好,是作物最需要光照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白天和晚上温差变大,有利于果实养分传输积累,使果实更甜。如果,下雨这种温差优势别削弱了,反而不利了。
三、出伏暑不消,冬天雨雪浇;末伏热不透,冬季暖烘烘
这句农谚比较容易理解,前半句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说,如果出伏这天天气仍然还很炎热,那么多了冬天雨雪天气也会比较多。当然,这句农谚多指北方地区。
下半句的字面意思是说,出伏这天不那么热了,到了冬天也会很暖和,可能会是和暖冬。
写到最后:
出伏临近收获,此时,需要光照来促进果实成熟。但是,今年长江流域、河南和四川等地干旱又需要雨水。真的是很纠结,您认为这个时候是下雨对作物好,还是晴天好?期待您的分享!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