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卢忠仁说节气
TUhjnbcbe - 2023/2/7 20:08:00

文/卢忠仁教授

24节气,是中国人观天察地,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行,对时令、物候、气象的观察和认知,是一种农耕社会中与农事有关的节令知识体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24节气是既精微又宏大的时间刻度,是时间与空间、天文与人文、节气与节日、古代与现代……的交融。

24节气讲述了中国人对斗转星移、四时交替、日升月落、草木枯荣、天气冷暖……的无穷故事。它是中国古代人的智慧,也契合今人的时空观、宇宙观和生命观,绽放着当代价值。24节气体现了中国人“道法自然”(老子)、“天人感应”(董仲舒)、“天人合一”(张载)的哲学智慧和宇宙观、生命观、价值观、生态观。24节气又是中国人的重要民俗,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符号之一。

中国24节气还衍生出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包括:诗、词、歌、赋、曲、文、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戏剧、建筑、工艺、……。)24节气还衍生出节气农耕、节气养生、节气饮食、节气健康、节气旅游、节气文创、节气绘画、节气工艺、节气服饰、节气设计、节气育儿……等等各种具有新时代内涵和色彩的诸多内容和形式。所以,“节气”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研究课题。

一、24节气的起源

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社会,24节气即起源于中国农耕文明,或者说它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具体说,24节气是中国人观天察地,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行得出的与农耕文明相关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涉及天文、地理、气候、气象、动物、植物、历法、农事等许多领域,它涉及太阳、地球、月亮、星宿(28宿)、斗柄、音乐12律等许多方面。节气是自然气象、物候、时间的律动,也是人们生活的句读和标点。

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时,将其运动轨迹分为24等分,每一等分为一节气,谓之二十四节气。具体说,24节气是中国古人、民间认知天象、物候、时令、四季、气温、降雨、农事和大自然运动、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反映。24节气与现代气象科学重叠,是所谓“历法外的历法”。节气不仅符合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智慧和宇宙观,同时又是中国农耕社会的生活图景,是中国人的重要民俗,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中国古代以5日为候,3候为气,6气为时,4时为岁,每岁24节气,72候应。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经(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到春分点,为一个回归年,和度,因此分为24节气,相当于把太阳周年运动划分为24等分,每一节气为一等分。

中国确定24节气,最早是从观象台中的“测影”得出的,(“测影”,即用“土圭”即树杆子树立地面土上,测量日影及其变化。“立竿见影”成语出处即此。)中国山西临汾尧寺古观象台,也就是“测影”之台,形成公元前年,比目前世界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年)还要早近年。中国从夏朝到周朝逐渐建立了二十四节气概念。最早如《尚书.尧典》已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记载。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夏小正》是我国最早记录物候变化和节气的文字。

河南登封周公测影台是24节产生的直接的文物史证。登封周公测影台,在告成镇的周公庙内。(周公庙山门为明代建筑风格,两侧的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雨风。”山门对面有一座照壁,中嵌一石刻“千古中传”。进戟门后有一座下台上柱的石表,南面刻有“周公测景台”五字(古代“景”“影”字相通。)现存石表,是唐开元年间太史监南宫说仿周公旧制改建。)周公最初使用的是8尺木表、土圭(土堆),立竿见影,垒土为圭。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南北地广3万里。周公测得日影最长时为一尺5寸,“影差一寸,地差千里”,恰巧3万里的一半。

这就证明登封就是地心,是天下之中。周公在“天地之中”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把一年之土圭在正午时分的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又称“日短至”),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又称日长至),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这是最早确定的4个节气。周公测影台不仅是24节气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关系“中国”名字的由来。

后来秦代吕不韦确定了8个节气。《吕氏春秋》有:“日夜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等称呼。再后来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记载、计算、表述了24节气,距今已有年。再后来元代郭守敬精准测定24节气,与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俗称阳历)一妙不差,但要早年。也就是说比周公的测影更先进、更精确罢了。有人说郭守敬在观象台的观测,把24节气推向了科学的顶峰。①24节气形象地说,就是将石圭上最长的日影和最短的日影划分为24等分,每一分就是一个节气。

24节气,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节气可以预测半个月的气候现象,它能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各方面的生活如作息、饮食、养生、出行。所以,24节气对中对老百姓来说,意义重大,因此在中国家喻户晓。

年,24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24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并列入该组织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24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细说24节气

1、24节气一年四季分布:

春季(农历1、2、3月):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农历(4、5、6月)):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农历7、8、9月):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农历10、11、12月):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节气中,反映的有关方面内容很多,如有:季节、气温、降水、农事、物候等等。具体说:

A、反映季节的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B、有反映气温及其变化的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C、反映降水的如: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

D、反映农事、农作物成熟、收成的有小满、芒种。

E、有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如:惊蛰、清明。②

24节气还提出气温梯度递减概念,从北至南大体分为寒带、温带、热带,这也比西方相同气候带思想早年。

2、24节气的特征

中国有一首著名的二十四节气歌,大致反映了24节气各自的特点:“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具体说,24个节气各自特点笔者归纳为:

立春:冰雪始融,蛰虫始振。

雨水:天降甘霖,草木萌动。

惊蛰:桃花盛开,*鹂鸣唱。

春分:燕子归来,雷鸣电闪。

清明:梧桐花开,彩虹出现。

谷雨:浮萍生长,布谷起舞。

立夏:青蛙鸣叫,蚯蚓破土。

小满:苦菜可食,麦子成熟。

芒种:螳螂破茧,伯劳鸣叫。

夏至:鹿角脱落,树蝉鸣叫。

小暑:热风来袭,蟋蟀潜藏。

大暑:萤火虫飞,大雨淋漓。

立秋:凉风送爽,寒蝉凄鸣。

处暑:天清地肃,谷物成熟。

白露:候鸟纷飞,百鸟储粮。

秋分:雷始收声,昆虫蛰伏。

寒露:贝蛤肥美,菊花盛放。

霜降:猛兽捕猎,草木*落。

立冬:水凝成冰,地冻天寒。

小雪:虹藏不见,闭塞封冻。

大雪:鹖旦不鸣,老虎孕儿。

冬至:蚯蚓屈身,泉水涌动。

小寒:大雁北归,喜鹊筑巢。

大寒:鹰隼猎食,水覆坚冰。

王观良先生说:“在古人眼里,每个季节,无论严还是慈,其实都是上天对于万物的悲悯。春天,护佑万物复苏;夏天,纵容万物成长;秋天,催促万物成熟;冬天,强制万物休息。”③春夏秋冬的演进过程,既潜移默化、又循序渐进;既不动声色、又千变万化。

三、与节气相关的几点知识

与节气相关的知识很多,此处介绍几点:

1、《夏小正》

原为西汉戴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人著,是中国最早历法文献,为农历之起源,也叫“夏历”,全书虽然只有多字,却以全年12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详细内容。我国年将“夏历”改为“农历”。

2、“阴历”

“阴历”,又名“太阴历”“农历”、“殷历”、“旧历”,根据月亮变化周期确定的。我国年前已有了“阴历”。

3、“阳历”

“阳历”又名“太阳历”,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地区、民族通用历法,故又称“公历”。阳历是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而确立的。阳历形成于多年前的古埃及。

4、“阴阳历”,即阴历、阳历并用,也就是“农历”。

5、“*历”。“*历”是*帝历的简称,后来也叫“皇历”。

6、“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在汉代出现,即10天干、12地支,二者循环相配,可配成60甲子。

7、“72候”

“72候”是古人结合天文、气象、农事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即一节气分为3候(初候、二候、三候),每候5天,一年24节气就是72候。

8、24番花信风

“24番花信风”是指从小寒——谷雨8个节气天共24候,其中每一候有与花开放对应的风,叫“24花信风”,也叫“花信风”。(具体内容较长,从略。)

这里引录一首写得很美的——农历12个月候应姊妹花歌谣(十二姐妹花),供人们欣赏。

歌曰:

正月梅花凌寒开,二月杏花满枝来。

三月桃花映绿水,四月蔷薇满篱台。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洒池台。

七月凤仙展奇葩,八月桂花遍地开。

九月菊花竞怒放,十月芙蓉携光彩。

冬月水仙凌波绽,腊月蜡梅报春来。

结语

孔子《论语.子罕》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说:时间的流逝啊,就像这流逝的河水啊!日夜奔腾不系息呀!有人说孔子的话与古希腊大哲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即河水)的名言,是人类对时间的最伟大的浩叹。)天地旋转,阴阳交替,乾坤轮回,光阴荏苒。我们生活在无限的时间、空间的宇宙大化流行中,生活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中,也生活在24节气中。

先秦最伟大的美学家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让我们“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地生活在天地之中。(《庄子.知北游》)北宋大哲学家程颢《偶成》中有这样的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是的,天地无穷,人生短暂,人无论是“万物静观”,还是“四时佳兴”,都要“道法自然”,即按自然规律行事,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人,诗意的栖居》)这也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高晓松《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

参考文献:

①、(参见王胜昔:《二十四节气:天地之中一首歌》,载《光明日报》年12月17日07版。)

②、(参见周兵:《二十四节气:科学与中国文化智慧相融》,载《光明日报》年12月16日年10版。)

③、(参见*良《物候与万物之美》,载《光明日报》年5月24日12版。)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1
查看完整版本: 卢忠仁说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