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的年元月20日大寒节气,也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十八。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1月20—21日交节。
大寒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天气寒冷就要到了极致,二十四节气是反映农时及气候现象,它指导着农民劳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共二十四节气。其实,二十四节气是十二节和十二气,每月一节一气各15天,不过,现在的人们已笼统的总称为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在物候现象上有七十二候,大寒也有三候,就是大寒节气的15天,每5天分为一候,15天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意思就是说,大寒节气到了,第一个5天农村要开始孵小鸡了。并且第二个5天鹰隼之类的征鸟,也开始感受到气流的变化,盘旋在空中寻找食物来抵御严寒。最后5天河流中的冰更厚了,一直冻到河水的中央。
明日大寒,就目前来看,天气还不算冷,小编所在地的河南最冷还在零度间徘徊,属于温冬。据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来看,一共两波冷空气袭击我国,在1月20-23日有一次冷空气到来,会有降雪出现,在这之后1月25-27日还有一次降雪会连续下3天。过了这次冷空气也就到了又一年的立春节气了。
俗话说“大寒不寒,春分不暖”,意思就是说大寒节气不寒冷,到了春分的时候还不太暖和,那么,是不是立春以后还要有冷空气来临,还会冷呢?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口头语言,也是劳动人民通过观测和总结的经验。人们认为,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虽然代表着一个节气的气候现象,而且对于以后的天气也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韵律是指某一种天气出现之后,对应未来若干天以后将出现与之对应的天气。
这种韵律时间长短不一,比较公认的有30天、60天、90天、天、天、天和天不等。而“大寒节气和春分节气相差按时间计算,正好是60天的韵律。因此,人们通过大寒的天气以此来推测春分的天气状况,以便搞好农业生产,这也是人们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
俗话说“雪打大寒头,春节冷嗖嗖”,意思就是说如果“大寒”节气当下雪,也就是打了大寒头,那么,将预示着到了春节的时候就也不会暖和,也有可能还会有冷空气再次出现。让人感觉冷嗖嗖的,从而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暖。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也是提醒人们,到了春分节气天气是该变得暖和的时候了,但大寒不寒冷,还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的现象。
之所以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就是因为冬季气温偏高,说明在整个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跃的并不频繁,人们发现,如果冬季冷空气活跃的不频繁的话,那么在第二年开春以后,冷空气便会变得活跃起来,因此便会形成“倒春寒”的天气。
春分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到了春分正是冬小麦返青后生长阶段,如果有倒春寒,就会影响冬小麦以后的产量,这也是农民所不希望的。
其实像这样以二十四节气来预测以后的天气的谚语还有很多,比如“八月十五云遮日,正月十五雪打灯”,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准确的。再比如“重阳有雨大宜禾,来年丰收不用说。”就是说重阳节当天有雨,非常利于农作物生长,预示着来年就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农谚“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老祖宗是通过“大雪”当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三九”期间的天气情况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大雪”那天刮寒风,那么到了三九期间就会比较暖和。
由此可见,今年春节有可能还会变冷一段时间,而且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在古代没有气象台准确预测天气变化的情况下,人们也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观测来预测未来的天气,以便能够及时地搞好农业生产,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当然了,在我们发展中的今天,应以实时的天气预报为准,毕竟古人留下的俗语没有一定的科学性。虽然这样的预测不一定准确,但毕竟也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去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