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很多人之所以知道了很多道理也过不好一生,因为这些人知道的所谓“道理”要么是没有根据的意淫,要么是道听途说的拾人牙慧,要么是知道做不到的自欺欺人。
我们读书一定要想清楚一个前提即:我们为啥要读书?
我们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做事。
很多人读了很多书自以为自己“明理”了,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依然过得穷困潦倒,像一只狗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这些所谓“明理”的人明的那个理是错误的,是悬在空中的乌托邦,是无法落地的终极幻想。
怎么判断对错呢?其实非常简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个人说他特别会打官司,精通法律,结果每次打官司都输。
那么这样的人就一定并不是真的“精通”法律,他不过是个现实中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已。
而一个人可能不善言辞,但是脚踏实地,对于法律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并不是仅仅来自于书本上的法条和案例,而是来自于一次又一次真实的司法实践。结果就是这个人虽然不太会说话,但是每每把案子交给他,他总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替当事人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这样的人,即使言辞笨拙,我们也可以说他是真的“精通”法律了。
所以对错从来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一种主观的观点,而是一种客观的表现,并且完全可以验证。
两个人都想要过上殷实的物质生活,但是两个人的想法完全不同。
一个人觉得社会已经板结了,资本的阴影无处不在,个人的努力毫无价值,而且我越努力,反而让资本家过得越好,那我怎么才能致富呢?炒股票呀,买基金呀,人不理财财不理你呀,你得投资让钱生钱呀。
一个人觉得不管社会是否板结,人才对于任何一种社会格局都是稀缺资源,与其投资别人不如投资自己,努力永远都有价值,可能会起来的比较慢,但是我不怕,日拱一卒的往前挪,只要我确实在脚踏实地的提升自己,时间自然会给我复利。
结果呢?第一个人确实在股市牛市的时候赚了很多钱,但是就像《大明王朝》里严嵩对儿子说的那句话:人心总是高了还想高。
既然赚到钱了,那为何不再赚的多一点儿,然后呢?然后就碰上股灾了呗。
一朝回到解放前。然后开始更加的怨天尤人,感慨世界的不公,命运的不平,继而一蹶不振,每天酗酒,醉生梦死。三十出头,人已经形如槁木。
另一个呢?每天读书,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努力的工作,结果工作技能越来越纯熟,工作岗位越来越稳固,即使遇到了服务的企业倒闭的情况,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在找到一份更高待遇的工作。
日积月累的努力,日子蒸蒸日上,家庭美满,事业有成。
你们以为这是故事?这是我两个同学的真实人生。
说了这么多,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就是读书一定要学会用神,而不是在形上下功夫。
个人有个人的活法这话一点滋味都没有,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生活的有尊严,有自由,都想要即有殷实的物质条件又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生活的状态,原因何在?大部分的人都想向往这样的生活,却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实现这样的生活。
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形上下功夫,不会用神。
怎么用神?要把学会的东西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如果理论联系实践发现行之有效,这就是我们以后可以复制的成功经验;如果理论联系实际完全行不通,这就是我们以后要坚决避免跳坑的血泪教训。
然后不停的学习,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
周而复始,始而复周。唯有如此才能实事求是,知行合一。
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的看懂坤卦六四爻的爻辞到底是什么意思。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文言:《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很多人读到坤卦的六四爻,都认为这个爻辞是告诉我们把嘴闭上,不要说话。
如果只在形上看,文字的内容确实如此,文言说:
把自己的嘴巴像口袋一样的扎紧,没有危害也没有荣誉,这都是因为说话小心的缘故罢。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他一无所长,一事无成,同时又是个闷葫芦,这类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俗话形容这类人叫做“一棒子打不出一个屁来”。
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我们讲了为啥老实人总吃亏,因为老实人老实对应的并不是孔子说的君子,而是孔子认为的乡愿。
君子的老实虽然语言很少,但是行动很多,虽然不怎么说话,但是人家事情可没少做。
乡愿的老实,就是彻底的肚里没有点墨,脑中一片空空的真“老实”了,这里的老实对应的其实并不是这个人的憨厚和忠诚。
乡愿的老实对应的是彻彻底底的“无能”。
所以老实人总吃亏的真实含义是无能的人总吃亏,这就比较好理解了,这个世界上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多大的本事端多大的碗,你既不愿意吃苦努力的提升自己,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只能端别人都不要的最小的那只碗。
这其实是我们中国人讲究的公平,实质性的公平。
那么回到坤卦六四爻,如果一个人确定是个这样无能的老实人,他做到了“括囊”能够保证他真的实现“无咎无誉”吗?
一个无能的人即使少说话,也不妨碍别人把他评价成一个废物。
而且你还不能说这种评价是恶意的,因为这个人本身确实好高骛远又好逸恶劳,这种评价恰恰是实事求是。
比如下面这位就是典型:
这种人和我前面文章中写到的啃老的“海南男孩儿”,还有道貌岸然嫉妒心极强又不敢正面刚的男律师还有以为古希腊都是男女平等的女律师,其实是同一类人。
他们过着不如意的生活,同时又不愿意为改变现状作出努力。
这样的人即使做到了“括囊”,那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无咎无誉”。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真本事做背书,一辈子都在形上下功夫,嘴上把自己形容成一个或爱国热血的人,或清高自守的人,或捍卫女权的人,其实底层的逻辑都是:我之所以混的不好,是因为我生不逢时,是因为我不愿意同流合污,是因为你们这些男人太坏了。
反正都不是他们自己有问题,有问题的永远都是别人。
只要别人过得好就肯定是别人黑心无耻没有底线,自己生活的一塌糊涂是因为全世界只有他自己清清白白的做人。
呵呵。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自欺欺人的人。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说清楚了坤卦六四爻:括囊,无咎,无誉的真实含义。
想要闭嘴并且获得无咎无誉的前提是,你是一个有真本领的人。
有真本事做背书同时慎言,才能得到无咎无誉的结果。
没有真本事做背书的慎言,不叫慎言,叫做“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只能凸显出这个人更无能的一面,仅此而已。当然了,他们可以自欺欺人的以为别人会觉得他们在慎言,只要我不说,你们就不知道我的真实水平,我就可以继续滥竽充数。
但是潮水终究会退去,裸泳的人时间长了,总是会被发现的。
讲到这里,我们就把六四爻的第一层含义讲清楚了,接下来讲第二层,也是本篇文章的重点。
就是同样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啥有的人提意见,领导就会欣然采纳,有的人提意见,领导就很不耐烦呢?
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把坤卦六四爻理解成,不说话就既没有危害也没有坏处,那么我们是不是保持沉默就能得到好结果呢?
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可是前面说了,一句话有没有道理,要联系实际反复验证。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两*交战,你是参谋,主将向你问计,如何破敌?
你含情脉脉的看着主将,然后保持微笑,默默不语。
你觉得你能无咎无誉?不把你拉出去砍了才怪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着你这参谋就是为了给主将出谋划策的,这个时候你给我表演“括囊”?
是不是找死?
很尴尬,实践不了的理论不能算是理论,难道是坤卦六四爻写错了吗?
我们这个系列是研究易学的,学习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实行合一。
像易经这样教授我们智慧的课程,你不能说你想不通,做不到就说他是错的,人家传承五千多年了,要是错的话,早就有高人进行修改并传于后世了。
我们读书不能读死书,但是也不能全靠自己的意淫来歪曲经典。
坤卦六四爻辞:括囊,无咎,无誉。
当我们心里也没谱的时候,又要我们必须说话的时候,我们不能死读书的一言不发假装自己是“括囊”,但是说了有可能说错,具体实践中该怎么办呢?
需要转化一下思路就可以了,谁说说话一定要有观点?这个世界上存不存在一种话,叫做“说了跟没说一样”。
很多人说你这个太玄了,完全没法实践嘛,我们这个系列叫做实用周易,讲的都是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易学,让易学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易所用。
自然是有实践的案例,比如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和袁绍已经在官渡对阵了两个月了,两*打了好几仗,互有胜负,但是谁也吃不掉谁。
曹操的整体实力在当时不如袁绍,打仗就是打钱粮,所谓“带甲十万,日费千金”。
曹操当时已经没粮食吃了,眼看着就要玩完,曹操有点怂了,打算退*了。
曹操向荀彧问计:二当家的,咱们这眼瞅着就要断粮了,不行咱退兵吧,袁绍太特么吓人了。
荀彧回答:不能退。
曹操:没东西吃了啊。
荀彧:“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
但这是荀二当家的一个比喻,五年前曹操要去抢徐州时荀彧曾经这么说“将*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当时的曹操还在和吕布咬着,哪里拨的出十万人去抢徐州。
这就是种合理的夸张劝谏法。
回到荀彧给曹操的回信,这个关键点上,荀老二这么说:“眼下咱们*粮虽少,却还比不上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仅以敌十分之一的兵力,就扼住敌人咽喉整整半年了。
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您再挺挺吧。”
在这里建议大家有机会一定看一遍《荀彧传》,这是劝人听自己话的金牌教科书:有理有据的拍马屁,设身处地的讲问题,坚定信念的说建议。
如果荀彧的案例还不深刻再听听人家贾诩咋说的,曹操问贾诩:老贾,现在你说咋整?
贾诩说:领导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因为您想的全,您一直稳扎稳打,咱马上就会出现转机了。(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啥叫正确的废话,这就是!啥叫话说了就跟没说似的,这就是!
但这又是价值连城的废话!
这种领导人已经快崩溃的时刻,最需要啥呢?
安慰!安慰!你最猛,你最棒小伙子的安慰!
让他挺起胸膛去继续执行正确的战略方针——继续坚守待变!
曹操听了两个顶级参谋的话之后,坚定信心,选择了继续坚守,最后果然等来了“巨变”,袁绍阵营的许攸叛变了,然后告诉曹操赶紧带兵去烧乌巢,一把火把袁绍的*粮都烧光,对面也没粮了。
作为对比,我们看看袁绍那边的沮授,这货堪称是袁绍的卧龙,他给袁绍提出了很多高价值的建议,比如:
“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
沮授的这个战略构想,与荀彧支持曹操奉天子,鲁肃的:榻上策,诸葛亮隆中对相比,并不逊色!
具体到官渡之战,沮授又提出了如下建议:
1、袁绍命颜良单独率*为先锋,沮授说:“颜良气量狭窄,虽然骁勇,但不适合单独领*。”
袁绍不听,结果,曹操声东击西,派关羽一战斩杀颜良,袁*前锋大败。
2、袁绍和曹操在官渡相持,沮授又说:“曹操兵精,但粮少,我们兵多粮也多,所以曹操希望速战,而我们应该避免速战,打持久战。”
袁绍又不听。结果,仅仅两个月后,曹操粮草果然用尽,袁绍若听从沮授建议,不急于进攻,曹操必然会放弃官渡,逃回许昌。
3、袁绍大*粮草运来,袁绍派淳于琼看守,这的时候,沮授警觉的说:“应该派人马在淳于琼外围防守,防止曹操劫粮。”
袁绍再次否定。结果,曹操果然袭击了淳于琼的把守的粮仓,袁绍大*因此溃败。
这种史料,一般都会给袁绍开会,通过袁绍一次又一次的选错,论证袁绍是三国前期第一大傻子的客观事实。
可是各位有没有想过,一个大傻子能用八年的时间吞并青幽并冀四州,把东北第一猛人公孙瓒打成神经衰弱,把魏武帝打怂?
大傻子可支部起来这么一大摊子事儿。
那么为啥沮授提出的意见,袁绍都要否定呢?
我们看看沮授提出意见,袁绍不听以后,沮授干了啥事儿?
他先:夫势在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
沮授召集了他的宗族,散家财的搞噱头制造舆论新闻,说:完了,这都特么要死了,钱留着没用了。
然后: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公孙,众实疲弊,而将骄主忲,*之破败,在此举也。
以曹公的英明伟大,又有天子在身边,咱们虽然消灭了公孙瓒,但实际上早就疲惫不堪,现在将骄傲主奢靡,这次去了必定完蛋啊!
咱特么也不知道他在哪上班,谁给他开工资!
沮授死就死在了他不知道怎么做一只正确的“括囊”,并非袁绍愚蠢,真正蠢的是沮授。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