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导读:额旁Ⅰ线位于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自眉冲穴沿经向下1寸。该穴具有调节寤寐的作用。作者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了此理论的正确。
针刺额旁Ⅰ线治疗不寐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安婷陶继红张叶萍周静玉王茜
我们以头针穴位额旁Ⅰ线为主,治疗各种不寐症,收效颇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例中男71例,女87例;年龄最小者16岁,年龄最大者81岁;病程最短者一周,最长者35年;多数患者合并有各种疾病,其中神经衰弱19例,高血压17例,冠心病8例,脑血管意外13例,脑动脉硬化症26例,肾炎4例,风湿症1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胃炎8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例,强迫症7例,精神分裂症14例,周围神经病2例,重症肌无力1例,头痛15例,癌症5例。
治疗方法:
主穴:额旁Ⅰ线。
配穴:神门、内关。
另外根据临床辨证而配穴。伴有心烦、头晕、耳鸣、盗汗、咽干、健忘、男子滑精阳萎、女子月经不调、舌尖红、少苔、脉细数者配太溪;伴有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口淡无味或食后腹胀、不思饮食、面色萎*、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者,配足三里、三阴交;伴有多梦易惊,胸胁胀满,善叹息,平素情绪急燥易怒、舌红、苔白或*、脉弦数者,配太冲、阳陵泉;伴有脘腹胀满胀痛、时有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异臭、便秘、腹痛、舌苔*腻或*糙、脉弦滑或滑数,配足三里、中脘或天枢。
针刺手法:
根据辨证属虚属实,而分别行补泻手法,采用复式补泻手法,针刺额旁Ⅰ线的泻法:手持毫针,与头呈15度角,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入皮肤,针进腱膜下层后,进针一寸,将针体平卧,然后用暴发力向外速提,提针时,针体移动幅度不超过豆许(即一分许),如此反复运针,直到得气(针下有酸、麻、胀、重感)。
补法:
进针同前,针尖进入1寸左右,用暴力向里速插,同样使针体活动幅度很小,至多插入豆许。如此反复运针多次,直到得气为度。其它腧穴的补法,泻法同常规。
以七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两日,每日针刺一次,针刺时令患者取卧位,尽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留针30分钟至40分钟。
疗效与分析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睡眠良好,睡后不易转醒,能连续睡眠6小时以上,醒后仍可入睡,白天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好转:睡眠不稳定,多梦,似睡非睡,但能睡4~5小时。无效:睡眠无改善。
治疗效果:
例中,显效者例,占67.72%;好转者37例,占23.42%;无效者14例,占8.86%;有效率为91.14%疗程最短者三天,最长者十四天。
典型病例:
1、神经衰弱失眠。
付××,女,56岁,退休工人,失眠1年余,伴心慌,气短,胸闷,夜间不能入睡,最多睡眠不超2小时,曾服用安定、速可眠等,效果不佳。查:面色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疗取主穴额旁Ⅰ线,配穴神门、内关、针刺用补法,经针刺一次后,当日夜间即能入睡,针刺五次后每日睡眠可达6小时,其它症状亦好转,共针七次而告愈。
2、肾炎伴失眠。
张××,女,干部,41岁,患肾炎半年余,失眠四个月,平素血压偏高,20/12KPa,夜间不能入睡,整日头脑昏沉,舌红,脉弦。该患是医务工作者,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效果不佳。在患肾炎病住院治疗时,服用中药汤剂半个月,失眠症状不得改善,便请求针灸治疗。
治疗取主穴额旁Ⅰ线,配穴:神门,内关、太冲、太溪,针刺用泻法,针刺三次后,中午即可入睡1~2小时,夜间亦可睡6~7小时,继续针刺一个疗程,夜间睡眠良好,白天精神饱满。
讨论
头皮针标准化方案额区,图源网络
额旁Ⅰ线即是十四条《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的一条线。位于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自眉冲穴沿经向下1寸,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足阳明胃经过此(循发际至额顶),阳跷脉过此(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这三条经脉与睡眠都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阴跷、阳跷,为阴阳交通之道。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故二跷脉相互交通,协调左右之阴阳。卫气之运行,昼行阳而夜行阴,行于阳则太阳主之,行于阴者少阴主之。而阴跷,阳跷又为少阴,太阳之别,故阴跷,阳跷又为卫气由阳入阴,由阴出阳之道。卫气出阳则目张,目张即为寤;卫气入阴则目瞑,目瞑则为寐。
若阴阳跷脉失调,就会发生阳跷盛则阴气虚之失眠症,或是阴跷满则阳气虚之多眠症。前已述及额旁Ⅰ线正属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又是阴阳跷脉交会之处。故该穴具有调节寤寐的作用。我们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了此理论的正确。
针刺额旁Ⅰ线的刺法也是影响疗效的因素,进针一定要快,我们采用速刺法或弹针法,进针的角度一定要掌握好,角度大,则针尖易针到骨膜层,角度度小,刺入皮下,则进针困难,患者感觉疼痛,不能达到刺1寸的要求,更谈不上行补泻
本文摘自《针灸临床杂志》,年第2、3期,作者/杨安婷陶继红张叶萍周静玉王茜,转自中医书友会
点击下方图片选择你想要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