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一
王某,女,44岁。就诊日期:年9月23日。
主诉:头晕2个月。病史:近2个月头晕不舒,伴心悸,夜眠欠安,纳少,月经周期缩短。有时胃部不适。既往有胃病史,曾在外院做GI示“胃黏膜增粗”。无高血压史,3年前发现有颈椎病。初诊:刻下头晕,心悸,神疲,手指麻木,眨眼痛,夜眠欠安,纳少。略肥胖,血压(BP)/78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苔薄,脉细弦。辨证分析:本案X线颈椎片证实颈椎增生。颈椎病是全身性疾患的一种局部表现。外伤、劳损、风寒湿邪是致病的外因,肝肾亏损、筋骨衰退是其内因。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人到中年以后,肝肾由盛转衰,筋骨得不到精血的充分濡养,逐渐退化变性。在外伤、劳损、风寒湿侵袭等外因影响下,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发痛。而局部的病变又可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产生眩晕、麻木等症状。诊断:眩晕、胃脘痛;颈椎病、慢性胃炎。
治则:温阳通络合辛开苦降法。
处方:
熟附子12g,桂枝15g,制半夏15g,川连12g,*芩20g,生姜2片,大枣7枚,*参24g,甘草20g,牡蛎30g。7剂。嘱咐注意饮食。
复诊:年9月30日。头晕减,心悸时作,夜寐欠酣,腰酸足跟痛,大便溏。舌苔薄,脉细。再守上方为治。上方加杜仲15g、怀牛膝15g,7剂。三诊:年10月21日。药后头晕、腰酸均减,心悸时有,夜寐多梦,胃纳欠馨,舌苔根部微腻,脉细。仍宗前意化裁。处方:
熟附块12g,桂枝20g,生甘草20g,龙骨齿各24g,牡蛎30g,川连12g,*参20g,*芩24g,干姜15g,生姜4.5g,大枣5枚。14剂。
六诊:年1月6日。头晕好转,月经来潮净后,头晕又加重,耳鸣,视物模糊,舌苔薄稍腻,脉弦细。再投前法损益。处方:
桂枝18g,炙甘草20g,龙骨齿各24g,左牡蛎30g,熟附块12g,生白术20g,*参20g,川连12g,干姜18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
十诊:年3月10日。头晕已除,近头痛2次,口干,视物模糊。月经正常。舌苔薄。处方:
当归20g,熟地30g,*芪30g,杞子15g,女贞子12g,白芷12g,细辛10g,川芎12g,谷精草15g,楮实子12g,龙胆草9g,菊花12g。14剂。
十一诊:年3月24日。诸症均安,原方续服14剂。
按语:
本案主症有二,头晕及胃脘痛。前者属颈性眩晕,治疗颇不容易;后者乃胃炎,病易反复发作。先生治疗头晕头痛惯用熟附块、生白术二味,云取意于仲景真武汤法,温阳化饮;对伴有心悸惯用桂枝、甘草二味,取辛甘化阳;胃脘不舒习用半夏泻心汤法。三法皆取法于仲师。其中加减运筹,圆通应变,每能取效。本案即是一例。皇甫谧曾云“仲景垂妙于定方”,先生对此句最为心折,而仲景法往往取其配伍之妙用,谓最可师法者。病案二
叶某,男,38岁。就诊日期:年8月12日。主诉:发作性眩晕、肢体麻木5个月。病史:患者近5个月来遍身麻木,头晕头胀,肩背酸痛,胸闷不畅,烦躁不安,夜寐梦多,手足欠温,有时有不自主抖动,二便调。患者情绪较紧张,医院做心电图(EKG)、脑电图(EEG)、头颅CT、扇超,均无异常发现,医院神经科查血钾3.6mg%,服中西药数月未愈。过去史尚健,无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史。初诊:刻下身体麻木,头晕头胀较剧,伴肩背酸痛,胸闷不畅,烦躁不安,夜寐梦多,手足欠温,时颤动,面色稍黑,情绪颇焦虑,对答切题,心肺(-),BP/70mmHg,四肢活动好,神经系统(NS)(-),舌苔薄,脉小弦。辨证分析:引起眩晕原因甚多,概括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端,更多的数者夹杂为患。本案烦躁不安为虚火内扰之征,四肢抖动、眩晕时作为风象,浑身麻木乃气血不和之征。诊断:眩晕(气血阴阳失调,风火上扰);神经症。治法:补气活血,燮理阴阳,平肝祛风。处方:
*芪40g,丹参20g,生熟地各20g,川连10g,熟附块12g,*芩24g,川柏15g,羌活18g,当归18g,大蜈蚣2条,炙僵蚕15g,生石决明30g。7剂。
复诊:年8月19日。全身麻木药后有减,项背及二肩仍有酸胀感,胸闷耳鸣胸痛,心中怅然恐慌,四肢乏力酸软,二便调,舌苔薄,脉弦细。取前意,佐以甘麦大枣汤法。处方:
*芪40g,羌活18g,熟附块12g,桂枝15g,川连10g,丹参20g,延胡索20g,煅磁石24g,*参18g,甘草15g,淮小麦30g,大枣7枚。7剂。
三诊:年8月26日。全身麻木基本消除,胸闷耳鸣,心慌头胀仍有,眩晕好转,四肢酸软,夜寐欠佳。舌苔根部微腻,脉弦细。再以前法化裁。处方:
*芪40g,防风己各15g,生白术20g,桂枝18g,生甘草18g,制半夏15g,丹参24g,川连10g,枣仁15g,石菖蒲9g,远志6g,*参18g。14剂。
五诊:年11月11日。头晕头胀,耳鸣胸闷均减轻,近2天来胃脘部有闷痛感,按之舒,咽痒咯痰较浓,纳尚可,二便调,浑身麻木已除,舌苔薄,脉弦细。证已缓解,改调和胃气。处方:
生白术20g,川连12g,*参20g,高良姜12g,制香附12g,生姜3g,大枣5枚,干姜15g,*芩12g,生甘草18g,延胡索18g,牡蛎30g。7剂。
按语:
患者麻木、眩晕5个月,久经多项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考虑系神经症可能。从中医诊断分析,眩晕的成因甚多,丹溪有“无痰不作眩”,景岳有“无虚不作眩”,虞抟有“血瘀致眩”,但从临床看,更多的是风火痰瘀虚交相为患,属本虚标实。先生治本案以协调气血阴阳为主,兼以平肝祛风,先投当归六*汤加附子、丹参、蜈蚣、僵蚕、石决明等。用附子者,效法仲景真武汤治“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之意。先生每用附子治头眩头痛诸症,即使无明显寒象,经过适当配伍,也能取得较好疗效,可见一药之用,不可妄言什么情况下可用、什么情况下不可用。其原则有2条:“有是病用是药”,适当配伍,所谓“去性取用”是也。当归六*汤原为阴虚盗汗而设,先生用此方非囿于盗汗一症,诸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及其他杂病等,此方补泻兼施,气血并调。本案中伍以附子,则有燮理阴阳、协调气血之功。是案数剂后诸症显减,可见一方之用,也不可泥执。治病以方,用方在人,法不必拘,方不应泥,古方今病皆相能也。本文选自《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裘沛然学术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王庆其。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