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山云居晓舜禅师)参洞山。他到洞山那里去参学。
一日如武昌行乞。他就到武昌去托钵去了。
首谒刘居士。结果倒楣。肚子饿了,下了山来,跑那么老远进来城里托钵,遇到第一个就是个行家会家子,首谒刘居士。
士曰:老汉有一问,若相契即请开疏。若不相契,即请还山。答对了拿钵来,答不对就回去,我这没有饭给你吃,你吃不起。因为如果你没道、不得道,以出家身受众生供养的话,非常苦的。如果你答不上来,你最好还是别吃我这一顿。
当年有一个祖师鹤勒那尊者,他的过去生有五百弟子。他要入龙宫去应供,他的弟子都起了心说,“你偏心不带我们去,你不是说‘法于食等者于法等’吗,这个于食尚不等,就你去不让我们去,龙宫的美食你自己吃不让我们吃,我们吃这个,食尚且不等,还说什么?你言行不一。”结果他师父一看说:“好吧!那带你们下去吧!”结果吃完,五百弟子那一生结束都堕到畜牲道去了。所以后来鹤勒那尊者生生世世到哪里讲经说法,都有一群鹤跟着他。仙鹤因为过去生修道,命长得很,不容易呀!
鹤勒那复问二十二祖曰:「我虽感群鹤相依,未始识其何缘?」大士曰:「汝昔第四劫时尝为比丘,道德已充。凡有五百弟子,每遇龙宫命汝供养,汝以其皆未胜龙食,常不与俱往。彼弟子怪曰:『师说法则曰:于食若等,于法亦等。今乃独往食耶?』及后命必从汝赴,当时以汝德荫无患。及汝灭,彼亦渐终,坐是滥食,皆报为羽族。然已五劫,乃今转受此鹤。盖昔师弟子缘之所牵,故复此会。」《传法正宗记》遂问:古镜未磨前时如何?古镜,镜子没有磨的时候怎么样?师曰:黑似漆。镜子没磨那肯定锈迹斑斑。他说:黑似漆。又曰:磨后如何?师曰:照天照地。擦亮了可以照天照地。你看,北宗的观点是不是这样?没磨的话,被这妄念障住了的话你就起不了用了,这个清净心,你看佛见跟我们见不一样,磨了怎么怎么样,这个禅定照天照地。士长揖曰:且请上人还山。对不起!你没答上回去吧。我这顿饭不给你。师懡?而归。哎呀好苦啊,饿着肚子跑下去又跑回来,那山还蛮高的,跑到武昌城里又回来了。洞山问其故。一看怎么今天出去这么窝窝囊囊地回来,洞山就是曹洞宗的洞山良价。师述前语。我到刘居士家去托钵,人家问这么一个问题,我给答了,结果人家说不给,就让我回来了!山曰:汝问我。你照来问我好了。师随举前问:古镜未磨前如何?晓舜禅师代替老居士来发问,洞山良价就答什么呢?山曰:此去汉阳不远。在口谈论,你看有差别吗?没磨啊,我没开悟,“此去汉阳不远。”又进后语,磨后如何?山曰:*鹤楼前鹦鹉洲。有什么不同吗?你看看,见性跟不见性,你还不是照样饿了吃饭困来眠啊?有什么不同?What’sdifferent?有差别吗?没差别!根中之性,你明白了根中之性,“喔,主人公!”你明白了还是这样呀,没有说你明白了就腾云驾雾了,没那回事,还得假借神力呢,对不对?看见没有,这就是南宗和北宗不同之处。你要知道就是这个生灭身中的不生灭性,认得主人公就好了,不要打失它、不要忘掉它,这个就是佛,离此无别佛。北宗是不行,一定要修到心光显露,亮堂堂明晃晃,照天照地。苦啊苦啊苦啊!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人不知、*知、他师父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不过我们说清楚,这是交替论证邪。对于无上道来说,取舍行心是不对的;但是对于初机学人,如果还想求往生的话,你最好还是取善舍恶,取净土舍娑婆,不然的话你去不了。交替论证邪,OK?因为我现在教你们怎么作佛,所以认真告诉你那个假的没用。神秀写完偈了,已经三四天没睡了,这一晚上还是睡不成,因为醒着心里还惦记着祖师来看。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倒楣啊障重啊。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看见没,又失眠又一个晚上。天亮了。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看见没有?所以他以为人总不知,实际上祖师早就知道,你还没写祖师就知道你不是那一块料。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天亮了,知道他已经写上去了,叫人来画画。“我总得有理由来看见啊,不然的话我都不出门,怎么会突然那一天你写好了,我就出来了呢?”向南廊壁问,绘画图相,忽见其偈。装得倒挺像,忽然看见了。五祖叫人来画画才看见的哦。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如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留一块白墙就好啦!你还画什么变相?既然要画变相,这不是没事找事吗?祖师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这个就是祖师给他的评论,他说你这样修行啊,人天有份、人天有份,免堕恶道。不错!很好啦,修行人啦。令门人炷香礼敬。这以上,就是五祖的话。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这可能是集结者自己加的。实际上五祖只说到“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完了就令门人炷香礼敬。因为祖师不会随便去表扬一个人,明明依这个法修是不能见道的,他不能说依此偈修即得见性。你看五祖他在后面说六祖的偈子:“依此偈修,即见性成佛”,他说得清清楚楚。而他在这里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祖师很通人情,善解人意,表扬别人就要当众,所以“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要批评人家就三更你一个人来就好了,别带人,说得你脸红不好意思。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神秀这个心还不死,希望五祖可能私相授受,给我点什么。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惨!一针见血,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所以前面说“依此偈修,即得见性”这话一定不是五祖说的,因为五祖告诉他:你如果想求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声闻菩提可能有份吧。不过声闻菩提也不是那么修的啊,声闻菩提还是以三十七道品*为缘,依灭受想定*这样才证解脱果的,也不是说时常勤拂拭就可以的。“勤拂拭”那只是打擂台,善念恶念打擂台而已。*三十七道品:(名数)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灭受想定:(术语)灭尽定之异名。使六识之心心所都灭而不起,故名为灭尽定。然其加行方便,特厌受之心所与想之心所二法而务灭之。故从加行而名为灭受想定。(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什么叫无上菩提?无上菩提不是一个什么神神秘秘了不起的东西,Ok?见自本性怎么样呢?不生不灭。不生是这个自性过去就没有生起过,所以今后也不会灭。如果说我修起来的或者我生起来的光明心,惨了,你不修就灭了。看见没有,自性是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这就是修行的口诀。你见到它了,一切时中念念都自见主人公。一次去挖野菜,*檗的师父说:“干什么去呀?”*檗就说“我采蕨去”,采野菜,蕨菜。师说,“怎么去啊?”他说,“拿着那个挖菜的弯刀,拿这个去。”他师父就笑他,他说“哎你只解得宾,不解得主。刀嘛是工具,是生灭法啊,主人公怎么是这个呢?你用这个,刀自己会采菜啊?”结果*檗说:“不解得主啊?”这个、这个、这个点三下。“哦~那走吧,一起去!那你有资格,咱们一块儿去吧!”看见没有?佛道就这个,离这个没有别的佛道,你还成什么?能成的是佛啊?能成的是报化,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一日普请。泉问什么处去?师云:择菜去。泉云:将什么择?师竖起刀子。泉云:只解作宾,不解作主。师招三下。
*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你了解了这个,一切行为皆是真如的显现,拉屎放屁不是吗?对不对!万境自如如。原来你知道这个性,于一切境界都不被其动摇。它是自如如,不是我硬在这里用功,克制让我这个心不动哦。所以不是有祖师生病吗,病得“唉呦,唉呦!”叫唤。徒弟来了,说:“师父您是开悟的祖师,您别这样丢人好不好?您这样我们多没面子。”师父说:“很丢人吗?你知道这里面有一个不痛的吗?不知道呀?唉哟!”对不对?这就是真的。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这个本来不生灭的心才是真实,它是真如,是实际理谛,所以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你要知道这个,这个就是无上菩提的自性了,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本性了。汝且去一两日思惟,都给你啰啰嗦嗦讲完了,还思维?就照这一套照抄回来都已经得这个祖位了,他都不会。更作一偈,将来吾看。许你第二锋头了。思维思维了,第一锋头是没有思维的,当下要见、当下即见的;你既然不行,回去思维两天,更作一偈,拿来我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料你也没料,不然的话,我这衣服怎么留给那个杵舂居士呢,所以就快去去去吧。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烂泥就是扶不上墙,他说:“不修怎么可能就是佛?”这个就没办法,“你叫我不修就承认这个是佛,不行不行。”所以过了几天也做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看见没有,结果他还差一点作出病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叫什么?神经衰弱。他走路都惚惚恍恍的,神思不安,犹如梦中。.纽约
(待续...)
相关阅读三不叟序之一三不叟序之二三不叟序之三三不叟开经妙高峰上愿皆登上妙高峰亲证本来真面目回复关键词“三不叟”、“更敦群培”、“马哈希”、“帕帕吉”、“穆吉”、“多马”(或GC,Maharshi,Papaji,Mooji,Thomas,84)、“清凉山志”、“听列诺布”、“宗萨”、“醒梦”、“大师故事”、“八曲”等,接收相关文章目录链接。阅读更多三不叟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