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的“小寒”节气在年01月05日11:23:17。
宋朝·范成大有诗《窗前木芙蓉》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群芳谱》一书中也指出:“(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小者,未至极也。
小寒有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红梅香院落,喜鹊唱枝头”,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一)敛精藏气,扶元固本
《内经》中冬季养生谈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早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大法
(二)合理进补,温阳御寒
一年最佳艾灸时节:”三伏”与”三九”我们都知道,一天中最适合艾灸的时候是阳气生发的上午。那么,一年中呢?答案就是——阳气最旺的三伏和寒气最重的三九。这与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不无关系,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调理过程中,若能顺应四季气候来平衡人体阴阳,可达事半功倍之效。“三伏灸”与“三九灸”都是顺应四季气候特点的内病外治疗法,其理论基础是“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疗效相得益彰”。“三伏灸”是为了借外界阳气、祛体内病邪,目的在于“冬病夏治”;“三九灸”是为了补充阳气、抵御寒邪,目的在于“夏病冬防、冬病冬调”。
二、小寒防病
小寒正处在三九隆冬的时候,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因此这个时候正是关节痛、颈椎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所以这个时候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
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又称痹症,该病多发生于素体虚弱受外邪侵袭者。《*帝内经》说:“风雨热寒,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济生方》中更明确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由于人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劳累过度,肌肤毛孔松于“防守”,让外邪悄悄渗入经络、肌肉、关节当中,致使气血凝滞、阻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弯曲不利,甚至关节畸形等。
《内经》中冬季养生谈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三、饮食进“粥”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帝始烹谷为粥。
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
1、小米粥
小米即粟米小米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较高。
2、八宝粥
八宝又名腊八粥,佛粥,中国传统节日食品。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中国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八宝粥具有健脾养胃,消滞减肥,益气安神的功效。可作肥胖及神经衰弱者食疗之用,也可作为日常养生健美之食品。
3、玉米榛子
玉米糁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玉米已被列为谷类食物中的首位保健食品,被称为“*金作物”。经研究发现玉米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纤维素等,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动脉硬化、预防肠癌、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多种保健功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