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病症,中医称为郁证。包括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表现岀表情淡漠,对事物兴趣减少,思想悲观或易怒善哭,并常伴有心悸失眠,胃纳不佳,震颤自汗,胁肋胀痛,咽中如有异物黏着,如梅核梗塞等症状。现代医学中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癔病以及更年期综合症等多属于本证范畴。
郁证成因,多是情志所伤,气机失调,另与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情志所伤,气机郁滞,一者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再者由气郁导致湿、痰、热、血、食等五郁。情志失调,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肝气郁结,表现为精神抑郁,胸闷太息;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肝气郁则肝络不和,而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若气郁化火,则兼见易怒,口苦,目赤等肝火证候。肝气伤脾,脾失健运生湿聚痰,食不消化,故临床上常同时出现湿郁,痰郁,食郁及胃肠方面的证候。痰气郁结而上逆,咽中梗阻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发为梅核气;脾气虚弱,水谷之气不能生化气血,则见气血心脾俱虚之证。肝气上逆于心,心气耗伤,心神失养,可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时时欠伸,发为脏躁痘。肝气逆肺则肺气不展,咳嗽喘逆,內伤肺阴,并可发为百合病之类。肝郁化大,脏阴受损,肾阴不足,相火妄动,男子遗精腰酸,女子月经不调。
同一情志因素,并非所有人均可致病,只有脏腑阴阳气血脆弱之人,易虚易实,遇情志所伤,容易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发为本病
郁证病理涉及阴阳气血脏腑各方面,可以由此发展导致多种疾病,然本病总以气郁为主,初病体实,兼挟湿痰,食积者,多见实证。但实证经久不解,亦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形成复杂的病理变化。
郁证的治疗,历代医家立论颇多,足以取法,如《素问》首先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则。《伤寒论》以四逆散治气郁手足冷,旋禊代赭汤治噫气不除;《金匮要略》以甘麦大枣汤治妇女脏躁症;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百合为主药治百合病,至今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和剂局方》的逍遥散,《丹溪心法》的越鞠丸,《医通的左金丸》,《柳州医话》的一贯煎等也都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郁证在童年到老年的任何阶段都可发病,尤以青春期,孕期,产后,手术后,离别,亲人逝世,近年来社会上的癌恐以及更年期,以至老年期为多见。所以在诊断上必须诊祭。(包括了解病人的境遇)综合分析。在治疗上则应当分辨脏腑虚实。实证多见于郁证早期,可出现郁而聚热化火。生湿生痰,多病在肝,心,脾,肺四脏;虚证多见于郁证后期,可出现血虚气虚,多病在心,肾两脏。此外,还有久郁致痰的虚实夹杂证。根据前人经验和临床实践观察,郁证按脏腑虚实进行辨治,使病情牵涉到多方面处方,用药也较中肯。其中“舒肝理气,补益心脾”是治郁的基本法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