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殿封
今日大寒。
大寒节气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今年的大寒节气在四九。
三九四九冰上走,此时北方地区处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且常常伴有雪花飘飞,大雪、中雪、小雪穿插降落,皑皑白雪覆盖了广袤的原野,一片冰清玉洁。宋代诗人邵雍描述为:“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农民历来看重。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在农民眼里却是另一种风景。他们说,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干裂;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小寒大寒三场白,来年家家收小麦;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因此,不仅“梅花欢喜漫天雪”,农民更是喜欢漫天飞雪呀。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它与立春相连,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轮回。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人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大寒节气以后阳气上升明显,鸡提前感知春气,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节气年轮)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人们可以尽情在上面溜冰。
今年的大寒,此前腊八离去不远,灶王爷赴天庭觐见玉皇大帝述职刚走了三天,往后五天就是春节,人们已经听到了新年的“踢踏”脚步声,着手忙年了。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猪肉(年肉);二十七,洗脏衣;二十八,把面发。
多数人家过年不但发面蒸馒头,还要蒸黏糕。黏糕是美食,在年节里叫年糕。年糕、“年年糕”,寓意“年年高”。前人有诗赞曰:“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黏糕主要食材用黍米(黄米)、江米或黏高粱米等黏性米面制作,有黄、白、红三色,象征金银,佐以红枣或红小豆等,多以蒸煮烹制,香甜黏糯。“糕名飞石黑阿峰,味腻如脂色若琮。香洁定知神受饷,珍同金菊与芙蓉。”
腊月二十九,贴花花——张贴年画、窗花、门神、春联。
春联每门必贴。春联也叫“门对”、“春帖”,在春节时张贴就叫春联了。春联的第一个来源是桃符。最初人们刻桃木人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将门神像画在桃木上,再后来简化成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个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来逐渐发展为春联。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都用红纸书写。但是,当年死了老人的家庭不能贴红色春联,改用白、绿、黄三色。头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色纸,第三年用黄色纸,第四年丧服期满恢复使用红纸。
腊月三十,祭祖(请爷娘);接神;守岁。
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欢喜喜吃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俗称“熬年”。然后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午夜交正子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家家户户有一个“接灶”、“接神”仪式,“天上耳目神,人间主司命”的灶王爷腊月二十三去,初一五更来,人们燃放鞭炮迎接灶王爷。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正月初一清晨大拜年。拜年从自家起始,吃饺子前,晚辈跪在家谱前先给请回家的爷爷娘娘磕头,再给健在的长辈磕头,感恩长辈在过去的一年里为家庭日子付出的辛劳,祝福长辈新一年里壮壮实实。饭后去给本院(家族)中的长辈拜年,接着给本过道(巷子)居住的长辈拜年。而后,一个院中、一条过道里的人集合,由辈分小而年长的人带领,给全村同姓长辈拜年。切莫小看拜年,过去的一年里,相互之间发生过争吵纠纷心头有了“结”,此时晚辈给长辈一个揖送过去,一个头磕下去,那些磕磕绊绊从此都一风吹了。
今年是鼠年,而且是金鼠年——农历庚子年,天干为庚,地支为子,庚五行属金,子为生肖鼠,故为金鼠。有意思的是,平日老鼠口碑不好,人们习惯说“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相貌亦不讨人喜欢——贼眉鼠眼,其名声不是一般的糟糕,它居然登堂入室、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十二生肖”,并且是排位第一。据说古人选老鼠入“十二生肖”且居首位的理由是,老鼠嗅觉敏感,穿墙越壁,奔行如飞,繁殖力强,它象征灵性,生命力旺盛。
大寒节气里遇到隆重热闹的春节、寓意吉祥的金鼠,是不是心里也暖烘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