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云、曾秀英选编《节日节气诗》正文
立春七绝—首
二、立春(正月上半月)
立春简介:斗指艮,即东北方向(关于“斗指某”问题,参见本书附录的陈锦云《浅谈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和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一文),太阳黄经为度,是二十四节气的开始。“立”即开始,立春就是春季开始了。“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见季鸿崑著《岁时佳节古今谈》(山东画报出版社年5月第1版,下文简称季著,或简称古今谈)33页。)
斗,即斗纲,指北斗七星中处于斗柄位置的玉衡、开阳、摇光三颗星。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和物象命名的。随着天体的运动,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代表月份,并以天干为月命名。(参见季鸿崑著《岁时佳节古今谈》33页《二十四节气详解》一节。本书所作的二十四节气的各个“简介”,内容大都引自此书,下文再次引用时,只注明“见季著第几页”,不一一说明,以节省篇幅)(此处还应参见王修筑著《中华二十四节气(第二版)》的相关章节,气象出版社年1月第二版。)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度时为立春。(关于二十四节气交节时间对应于公历月份日期之详情,请参阅《康熙字典》书后所附之表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百度·百科·立春)
立春节气,一候迎春花开,二候樱桃花开,三候望春花开。百花渐次开放,春色盎然,真是“春到人间草木知”了!
附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现代天文学认为,在黄道上,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中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情况,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每月6日、21日,下半年在每月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在农历中日期则变化比较大些。因为农历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确立的,与公历以太阳运行情况为依据确立的完全不同。(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节气有两个含义,一指交节的那一天,即一个节气的第一天,是特指;二指该节气所属的那段时间,一般为15天,是泛指。(参见王修筑著《中华二十四节气(第二版)》第34页的相关表述。)
为了易于记诵,古人还编成一首《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见《新华字典》附录之《节气表》,商务印书馆年1月第10版。参见韩湘玲、马思延编著《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第2页,金盾出版社年12月第1版)
还有一个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无名氏作),内容更为通俗易懂: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长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籽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簪开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热风催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祥瑞,小雪鹅毛飞蹁跹。大雪寒梅迎风开,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材料来自网络:个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