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二十四节气的倒数第二的小寒即将到来,为什么古人为其取名小寒,颇有些今人亲昵称呼的味道。其实并不难理解,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解释““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腊月初的时候,特别寒冷的气温还没有完全到来,所以称之为小寒。与之相对的大寒同样可以顾名思义,代表极端寒冷的天气到来。同样,小暑、大暑及处暑的含义也与此大抵相同。虽然小寒的名字非常亲切,但实际上其气温特点一点都亲切不起来。俗语说“小寒胜大寒,三九冻成团”便足以感受到小寒的威力。
冬季的气温在冬至以后变得非常明显,因为冷空气每年都在这个时候南下,各地的气温普遍降低,而小寒与大寒则代表了气温降低到极点时间。不过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不同,南北两地在小寒时候的气温也各不相同。太阳直射点在小寒的时照在南半球,处于热量散失状态的则是北半球,虽然白天同样能够吸收热量,但夜间热量的释放依旧要高出极多,所以北半球的气温会一直处在持续下降的状态。这一点在经过长期的科学气象观测中得到了证实,小寒节气在北方要远比大寒节气寒冷许多;而南方的寒冷气候的极点则是在大寒节气时到来,所以俗语中所说的“小寒胜大寒,三九冻成团”在北方地区流传最广。
与之对应的还有一句俗语是说“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足见北方地区小寒的寒冷气候是多么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其正好处在数九的“二九”、“三九”时段,所谓“二九不出手”、“三九冰上走”,这段时间内寒冷气候急转直下,成了北方地区每年最冷的节气,也以此为起点开始升温向气候变暖缓慢过渡。而南方的小寒还没有到极冷的地步,通常需要待到四九的时候,也就是大寒时才会达到全年最冷的时段。
虽然南北两地在小寒时的寒冷程度不同,但同样标志着严冬气候已经席卷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田地里的土壤开始冻结,水面上也开始封冻结冰,而冷空气还在不断地从北方南下,寒冷的天气放肆地横扫每一寸土地,所谓“数九寒天”莫过于此。虽然北方要比南方更为峻冷凛冽,但南方的气温同样有着明显的下降。南方的极冷时段则分别在大寒及雨水和惊蛰之间,小寒大寒的时候干冷刺骨,雨水惊蛰之时湿冷冰肌。
不同的气候必然产生相应的农事活动,小寒节气对地域跨度较大的南北两地的农事也有不同的影响,北方由于极寒气温的到来,农活大多会提前告一段落而进入歇冬过年的时段,他们便利用这段时间来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积肥等工作。而南方的人们由于气温还不算太冷,所以依旧忙于给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施冬肥。又因为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就处在小寒与大寒之间,所以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在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更为普遍。
俗语“小寒胜大寒”虽然有着明显的地域性,但“三九冻成团”却是不分南北的普遍感受。人们的农事无不顺应自然,而我们的生活作息也同样要顺应自然,做好万物冬藏的过冬工作,避免寒冷的气候损伤阳气,像动物冬眠一样养精蓄锐蛰伏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