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备课资料(学习资料)
一、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也是清代规模最大、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槐、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刘大櫆的《游晋祠记》《游大慧寺记》《游万柳堂记》和姚鼐的《登泰山记》《游灵岩记》堪称桐城派散文的典范。
二、什么叫义理,考据,辞章?
义理,是指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
考据,指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辞章,指诗词文章等的总称,或者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
众所周知,义理、考据、辞章是桐城派三位一体的论学论文术语。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义理、考据、辞章相统一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三者作为构成“学问”、“文章”的一部分,各有存在的需要和价值,不可偏废;二是三者应该互相吸收和补充,以使各自更加丰富和完善;三是三者的关系是有层次的。
三、《登泰山记》中,“义理”“考据”“辞章”的理解
1、泰山的文化底蕴
姚鼐所登览的泰山并非一座普通的山岳,它凝聚了中国古代一系列重要的王朝仪式、崇高的精神信仰和神圣的情感,是儒、释、道共尊的圣山。
因为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中国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自然与人文景观:泰山具有极其美丽壮观的自然风景,其主要特点为雄、奇、险、秀、幽、奥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浑,峻秀的自然景观常令世人慨叹,更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游览胜地。
为什么不选择别的山?姚鼐选择登泰山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有没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2、《登泰山记》中,对“考据”的理解
古来学者都认为《登泰山记》有“考据”的内容,主要涉及历史地理知识,如泰山阳、阴两侧分别有汶、济二水,山东有古长城,泰山向南的几大山谷,中谷是郦道元所谓环水,游山砌磴约七千有余,古时登山道路,山上地貌、植被、文物古迹等。
姚鼐对泰山地理有研究、考证,并形成一定独到的见解。《登泰山记》叙述准确性和科学性。
3、《登泰山记》中,对“义理”理解
姚鼎的《登泰山记》是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不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登泰山图,而且我们也能够从中体悟出作者的精神状态,更能够反映出桐城派的古文特质。
①义理体现在客观规律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其中,泰山南面汶水西流和北面济水东流是“义理”,是作者通过观察得出的事实性规律。义理之后即是“考证”,考证结果是:南面山谷的水汇入汶水往西流去,北面山谷的水汇入济水往东流去。水流方向容易观察,但水流最终汇入方向并不能一望而知,尤其对于泰山这样一座险而峻的山脉,研究水纹流向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一步步寻找摸索,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登泰山记》开篇即是义理与考证的结合,后文中更是经常运用这一写理手法。如“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绕安城是客观景物描述,所谓环水则是对古籍的考证结果。
②义理也体现在景物特征的概括上。《登泰山记》在写景写物方面也极具自身特色:写景于平淡中显雄奇。比如常常被拿来点评赏鉴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描写山上被雪覆盖照亮了半边天的普通雪景,在作者笔下将泰山拟人化地背负雪被,使普通之景增添了脉脉温情;将雪映亮半边天空比喻成蜡烛那样点亮,以泰山之大与烛火之微形成强烈的感官对比,并经过大小间的切换,让视角动态化的同时营造出雄奇之感。
③义理,也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思想观点。
★★★《登泰山记》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思想
辞官是一个十分慎重、严肃的重大决定,对辞官的原因,姚鼐在《复张君书》中有过说明:“顾遭家不幸,始反一年,仲弟先殒,今又丧妇。老母七十,诸稚在抱。”他说母衰子幼乃其辞官归里的原因,实际原因当然十分复杂,结合这一时期姚鼐与他人的赠序及相关资料可知,其辞官确另有隐情。在汉学如日中天的时候,已进入四库馆、身预学术主流的姚鼐,却主动放弃追求多年却刚刚开始的体面岗位,做出辞官决定,可想而知肯定异常艰难。姚鼐来到泰安盘桓数日,畅游泰山及周边,与朱孝纯深入交流之后,回京即很快果断一走了之。姚鼐在辞旧迎新之际、大寒天气里,畅游五岳之尊的泰山,心灵的震撼与感动促使他创作了厚重之作、千古名文《登泰山记》。
姚鼐泰安此行绝非一般的轻松旅游。心情的激荡绝非片刻就能沉静。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之际,且大雪封山,路途艰险,登上千古名山,以常理度之,姚鼐肯定不是心如止水,反而心头可能是“风云激荡”。然而,《登泰山记》生动地刻画了泰山雪后奇景,写到壮观的泰山日出,也写到雪中登山艰难之状,却无一语直接表达内心的惊诧或震撼,异常淡定、洒脱,如光风霁月,鸢飞鱼跃。
姚鼐刻意冷峻地展示泰山之雄伟壮观,他是借山水自然之美以销蚀心头之深沉隐痛。姚鼐对山水之美的再现与沉湎,正和他辞官归里的思想相对应。尽管姚鼐刻意隐藏自己的感情,其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热爱山水自然的心态与思想其实深藏于字里行间。《登泰山记》确实歌颂了大自然的雄奇壮美,这正是他追求身心自由的含蓄表达。面对泰山的崇高,面对世俗的艰难,姚鼐表现出鲜明的淡定、自足——这种波澜不惊、光风霁月的洒脱、疏朗。于重现山风物中将精神世界与自然完美融合,在山水的抚慰中,寻求个体自由。
姚鼐在《登泰山记》里对泰山的刻画,其实不同于以往历代诗文单纯表现泰山的雄奇壮美,而是表现泰山的自足和静美,姚鼐正是从泰山的静穆里体会到君子的淡定自足之感,正是“道与艺合,天与人一”。
4、《登泰山记》中,对“辞章”的理解。“辞章”主要体现在《登泰山记》艺术特色上
①《登泰山记》课文结构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富有层次地感地描摹出泰山的概貌,为下文介绍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雄浑开阔景象。突出泰山的高峻。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冬季自然景观。
②主要体现在《登泰山记》艺术特色上。
一是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对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抓住景物特征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例如:写泰山高峻,主要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作者在严寒中登山,全文无一“寒”字,但“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都足以使人想出寒冷的程度。
二是动静结合,气象万千。泰山冬季本是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照蓝天的一片静景,但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变静为动,一洗寒冬游山的孤寂之感:“苍山负雪,明烛南天。”泰山高耸入云,山间云雾时聚时散,飘浮不定,实为动景,而作者将其描绘成一幅静态山水画,使人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宁静气息:“半山居雾若带然。”
三是叙事简练,语言形象。全文多字,写尽了泰山景色的多姿及作者的豪兴,做到了篇无冗句,句无冗字。全篇以短句为主,适当夹用长句,达到简洁爽朗而不局促,明确形象却不呆板。例如: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用“山多石,少土……雪与人膝齐”寥寥数语便将泰山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绘出来了。写登山情景,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就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两句,写泰山夕照,神形俱真。前一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雪之厚,“负”字用得神奇,写出了山有坡度、层次,远望如人之脊梁。以泰山之大与烛火之微形成强烈对比,并经过大小间的切换,让视角动态化的同时营造出雄奇之感。“居雾若带然”比喻颇新,把半山云雾写活了。“居”字写出了山腰间的云雾不断簇拥、流动而又基本凝聚成形的动态,使景物有生命地跳动于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皆若偻”中“若偻”比喻群峰拱绕日观峰的样子。
四是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文中详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雄浑开阔景象,突出泰山的高峻。详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对第一段泰山的地理形势、第四段的人文景观和第五段的自然景观略写。
五是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侧面烘托泰山高峻。
本文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在对细节特征的刻画中侧面烘托对泰山的大印象。如写泰山高峻,不直接写泰山之高,而写“其级七千有余”,登临山顶“半山居雾”,站在日观亭中“足下皆云漫”。又如写雪,除了“雪与人膝齐”一句直言雪大外,都是用“明烛天南”“白若辅”“绛皓驳色”等从旁烘托。写天气寒冷则用“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的细节来渲染,而没有直接写自己感觉寒冷。全文景物描写的成分不多,但都是作者抓住了典型细节并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来写泰山的景象,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
四、拓展阅读1
游灵岩记
清/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磊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鹜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颖约来灵岩,值子颖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颖。子颖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姚鼐《游灵岩记》译文
泰山以北大山石很多,而灵岩最有名。
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象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象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寺后的山崖上,有供佛用的石龛,酌量它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象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
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朝,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姚鼐《游灵岩记》赏析
《游灵岩记》是清代文学家姚鼐创作的一篇散文。全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灵岩及灵岩寺的幽绝。文章第二部分一落笔,先交代朱子颍因公事缠身而未能同游,然后叙述自己在聂剑光的指引下涉水越岭,游历与灵岩相望的琨瑞谷的情景。这篇散文长短错落,起伏抑扬,布局精巧,耐人寻味。
这篇文章的构思跳跃性较大,先写灵岩寺的座落方位及寺院附近的景抵接着插入一段聂剑光导游的情况,然后又介绍寺院的修建及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又谈到给朱子颍写信。这种写法,接近于游山的散记,但叙写的中心还是围绕灵岩,因此散而不乱。构思的跳跃,反而使文章显得活泼,作者便于多方面地对灵岩进行描写和介绍,使文章内容比较充实。
此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作者善于以精练的语言描写事物的状态。如“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等。前者状物逼真形象,寥寥数笔便把遍山柏树;灵岩寺隐在柏林中的情况表现出来了。后者写“积雪”、“初日”,“寒光”,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季节特点和游人的特殊感受,可谓传神之笔。“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雅”是文雅;“洁”是精炼。因此用少的语言恰当地表现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是“桐城派”作家的共同要求,而此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姚鼐是喜欢考据的,就是写游记,也主张“以考证助文之境”,因此他的游记中,经常出现对名胜古迹进行考证的文字。这篇散文对朗公谷、朗公石的介绍,对庙宇兴废情况的介绍,都属这类情况。游记文学增加考证的内容,容易使文意游离,文气不调谐,而姚鼐行文之妙,在于他善于把考证性出文字与全文结成一体,不仅不是文章的赘疣,反而增加了文章的深度。这也是姚鼐游记文学的一个特点。
五、拓展阅读2
阅读杨朔的《泰山极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
附:《登泰山记》重点字词句。
一、易读错的字
汶(wèn)水南麓(lù)砌(qì)石磴(dèng)徂(cú)徕(lái)晦(huì)日
绛(jiàng)色若偻(lǚ)樗(chū)蒱(pú)石罅(xià)膝(xī)盖
二、重点字词翻译
1、朔、晦、望与既望2、朔:阴历每月第一天3、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4、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5、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晚七点起更,晚上7时至9时为一更,9时至11时为二更,11时至1时为三更(即“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四更,后半夜3时至5时为五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6、通假字:须臾成五采(同“彩”)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同“圆”)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六:苏轼高考重难点突破:虚写与实写如何快速读懂小说构建清晰、有条理的论证结构,做好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