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寒之切
《三礼义宗》云:“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古人所谓“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而大寒又是寒之极。所以从字面看,大寒当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不过我们已经在“小寒”篇中说明,如果单纯以气温来衡量,小寒与大寒反而是小寒略胜一筹。
不过毕竟数九寒天中,他俩的冰寒相差无几,人们往往一视同仁地将他俩统称为隆冬——“小寒大寒,冻作一团”。
小寒大寒对照小暑大暑,“寒”与“暑”一样,也是一种感觉。为了表达出这种感觉,古人在造字时煞费苦心。即便是现如今的简化字,依稀可见当初的字形:上面是“宀”表示房屋,中间蜷缩着的是人,人的四周垫着、盖着许多取暖的草,底下两点是冻冰。这一堆符号叠加,抽象的寒冷顿时具象化了,让人有了感同身受的切身之寒。
这种无可逃避的感觉,会让人第一时间想起《水浒传》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情节:那草屋“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连烤火都“觉得身上寒冷”,这简直就是“寒”字的影像画面感了。如此天寒、体寒又遭心寒,难怪连林冲这样的好汉心理防线都垮掉了。
在过去,暖气空调没普及的时代,冬天就是孩子们的噩梦:早晨怕起床,晚上怕起夜。这两者都是要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不熬到最后一分钟决不妥协的事情。
寒来暑往,大寒之后便是立春,寒就像是黎明前的黑夜,煎熬之中蕴藏着无尽的希望:“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寒窑爱情苦也甜”“寒门出贵子”……触底反弹,物极必反,谷底之后尽是上坡路。#优质作者榜#
大寒三候
一候·鸡始乳:大寒之日,阳气萌动,鸡是木畜,提前感知到春气,开始孵化小鸡。希望,即将破壳而出。
二候·征鸟厉疾:天气越冷,越需积蓄能量,在隆冬忍饥挨饿的鹰隼,盘旋空中,一旦发现猎物就迅猛地俯冲、扑食,人们感觉此时征鸟之凶悍异于往常。
三候·水泽腹坚:立冬之时的冻,只在最浅表,如同冰冻在肤;大寒之时的冻,是在最深处,如同冰冻入腹。“水泽腹坚”是更具底蕴的寒冷。
花信风
大寒三候花信风,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大寒是个宜寻芳的时节。在这个冰天雪地的时分,傲雪独立的,可不仅仅是梅花。香气浓郁的瑞香怒吐寒芳,幽香清远的兰花逐风送爽,清而不寒的山矾香而不艳……大寒时节的花儿,各有各的馥郁和多情。
寒要透
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在冬天,有阳光的时候和没阳光时候是两种冬天。白日晴朗,阳光普照,三五成群地在村头、公园、墙根下晒太阳、唠家常,大黄狗也安静地趴着,只要没有风,就不觉得是隆冬,暖洋洋地一待就是一下午。
不过,这种冬日惬意,人们并不贪图,而是着眼于来年的气候与农事,希望大寒要寒透:“正月怕暖,二月怕寒”“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不冻,冷到芒种”“大寒不翻风,冷到五月中”“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大寒寒白,来年碗呷白”……
人们希望大寒时冻得“透透的”,如果该冷时没冷,该暖时便很难暖。在人们眼中,如果大寒不够寒,不仅殃及春耕春播,还会影响到夏收夏种,甚至还是伏旱的罪魁祸首。
这些老话儿,使人们心无怨念地忍受着隆冬的严寒。生怕天气没有冷透,来年可能遭遇冷夏、倒春寒,年景就没有了指望,颇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意味。
所以理想的气候是:“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左传·昭公四年》)冬天不要太暖,别是暖冬;夏天不要太凉,别是凉夏;春天可以有风,但不要是凛冽寒风;秋天可以有雨,但别是拖泥带水的连绵阴雨。
寒之频
在古代,没空调,没暖气,平均温度还比现在更低,所以对于“寒”的感受,古人比今人更深刻。“寒”在诗词中经常出现,是一个高频词。
有春寒,“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春寒多雨水,地僻少轮蹄”;有夏寒,“正当驱暑候,偏怯薄寒时”“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有秋寒,“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当然最多的还是冬寒,“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唐朝是一个充满英雄气的时代。面对自然界的“寒”,人们是积极的、昂扬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没有哪一首诗是畏畏缩缩的,这是时代精神的写照。
大寒结束旧的一年,新的一年已经笑容可掬地走来。借诗人徐志摩在年大寒时节写的那段送与诸位:“耐,耐三冬的霜鞭与雪拳与风剑,直耐到春阳征服了消杀与枯寂与凶惨,直耐到春阳打开了生命的牢监……”
大寒节俗
腊日
在古代,腊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将一年的时间简称为“岁时伏腊”,岁时代表四季,伏腊是伏日和腊日。伏日是最热的时节,人们需要避藏;腊日是最冷的时节,人们需要振奋。
汉代,腊日大致是在大寒和立春节气之间。到了南北朝时期,腊日的日期,被确定为腊月初八,大家渐渐地将其简称为“腊八”,过了腊八就是年。
汉代的腊日祭祀是用羊,“岁时伏腊,烹羊炰羔”。以羊代表阳气之阳,也代表吉祥之祥。人们希望以行为改变时运,也为自己的口腹之欲找寻适当的节令理由。无论是汉代时的烹羊,还是宋代后的喝粥,腊日风俗都有着温暖而欢乐的主题。
扫尘
大寒时节近过年,洒扫以待迎新年。“扫尘”即是“除尘”,又称“除陈”。这个大扫除,对于一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越干净越好。正所谓“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把一年的烦恼和晦气扫除掉,来年才有新生。
大寒节气中,民间有除尘的习俗。明代李士达作于年的《岁朝图》,就描绘了除尘的场面,画中一文士倚案于阁中,屋外仆人清扫院落,为庆贺年节做准备。俗语说,“家家刷墙,扫除不祥”。“尘”与“陈”谐音,因此扫尘便有了“陈陈布新”的含义。
明·李士达《岁朝图》迎年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大寒和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相接近。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布新,洒扫庭院,准备年货,书写春联等,到处充满了欢乐的节日气氛。此外,旧时大寒时节还常有人争相购买芝麻秸。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大寒迎年”的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但主题基本上是围绕“祭祀”展开的,其中一些风俗尚存。大寒所在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最早源头就在这里——祭祀的月份。所以,祭祀是大寒节气后古人最紧要,也是必须要做的事。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汉朝应劭《风俗通义》“腊”条交代得很清楚:“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食尾牙
尾牙源自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做牙”,亦称“做牙祭”,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年尾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民间有坐在一起“食尾牙”的习俗,黄永玉先生的《打牙祭》,生动地表现了这个风俗情境。
八宝饭
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味道甜美,是节日和待客佳品。
消寒糕
“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
打年糕
谁家大寒不打年糕?它是大寒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年糕,同“年高”,长寿多福,是个好彩头。糯米捏成粉团,压实个个可人儿。人们炒它,煎它,煮它,蒸它……大寒吃年糕,往后年年,福气运势,一年比一年高。
大寒诗选
苦寒吟
唐丨孟郊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
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大寒时节,天色青苍,北风呼号,河水冻冰,日头清冷,所见所闻,皆生寒意。诗人实在扛不住这严寒,想要敲石生火,却怎么也打不着,或许是双手冻僵了的缘故吧。生活的调子太过清苦,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诗人只能在天寒地冻的天气吟唱出这首诗。
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
唐丨元稹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暖炉火旺,屋内如春,酒杯里斟满腊月的冬酿。大寒节气,正适宜围炉取暖,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办,就不要出门了。在暖室“猫冬”一月,冬天很快就过去了,再开窗时,迎春的梅花柳早已迫不及待地抽芽。
大寒吟
宋丨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旧雪未消,新雪又落。天地俨然一幅冰雪世界,日光不暖,北风激烈。在这样的天气下,人们虽然有嘴有舌,话却被冻住了似的说不出口。寒冷彻骨可想而知了。
岁寒知松柏(节选)
宋丨黄庭坚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
此诗以松柏为象征,描绘了松柏树在岁寒时节的坚韧和顽强生命力。诗人通过描绘松柏的景象,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并借以反映自己的人生态度。
和仲蒙夜坐
宋丨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北风呼啸,霜露凝结,云压南山天欲雪,诗人却在寒冬夜里独坐,思考着尘世的劳累。他通过喝茶来保持清醒,通过饮酒来抵御严寒。枯坐许久,砚冰已凝结,灯花也凋谢,诗人却仍不肯睡,依然披着旧衣袍,捧着书本在思考。
大寒出江陵西门
宋丨陆游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清晨骑马出门,寒云笼罩天空,昨夜宿醉易被寒风激醒,只能将手藏进衣裘里取暖。严寒之下,狐兔投林,牛羊散去,这不正是游子的境遇吗?孤独而无依。山川秀美,可游子之意不在此,只感叹岁月的匆匆以及长年的孤寂造成的心灵消磨。此诗通过描绘大寒时节的景象,以及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大寒(其二)
明丨屈大均
穷阴天外积,寒绝逼春来。
尚苦连朝雾,南风湿不开。
已新长至柳,重吐小年梅。
腊酒谁家早,莺知为我催。
北风呼啸,冷气凝滞,南风还没有吹过来,但河岸边的垂柳已经悄悄开始返青泛绿,临近小年,窗前的梅花也开始含苞绽放了。年的味道愈来愈浓了,不知道是谁家的腊酒酿好了,空气里都飘着醇厚的酒香,莺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催促我做好迎接新年的准备。这是一个令人充满希望的节气,岸柳返青,梅花吐蕊,一切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