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信息
春去秋来话节气
杜炯主编杜荃儿绘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7---5
98.00元
年8月
作者简介
杜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医院主任医师。石氏伤科医学中心暨石印玉工作室成员。上海市首届膏方师。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师承石印玉教授(石氏伤科)、李飞跃教授(魏氏伤科),获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学位。上海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魏氏伤科第三代传人。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处暑节气,农历七月,盂兰盆节(盂兰盆节,也叫中元节或称鬼节,其实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以感恩天地所赐的丰收季)前后,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的来临,意味着夏日的结束,是暑气止息后的潜藏。此时万物已经长成,随着热风渐转秋风凉爽,亦是秋蝉哀鸣草木将衰的时节,夏天由此真正地要告退了。
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华夏文明对天人关系的重要发现,是易学和中医的内在依托之一,因其根植于自然,历经几十代人的亲身体验,依然历久弥新。
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那么,在处暑时节,我们的身体会随着自然更迭有哪些变化呢?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杜炯教授在《春去秋来话节气》一书中告诉了我们答案——
《春去秋来话节气》书影
“
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处暑时节自然界阴阳交替,人体之内阳气也开始由至盛渐渐趋弱,此时乃青黄交接之际,体内气血阴阳很容易失衡,营卫不和,甚至导致气血阴阳俱亏,就会出现昼不醒,夜不瞑等睡眠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此时宜去除体内多余废物,以便有更多的空间来养精蓄锐,收敛阳气,这才是“秋收”的真正含义。
秋季肺经当令,肺金性燥,此时主气为燥,燥邪当令。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们常出现的咽干鼻燥、唇干口渴、咳嗽无痰、皮肤干涩等现象就被称为“秋燥”。中医会采取“燥者润之”的预防理念,努力避免秋燥伤人。
看到这里,在秋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秋燥”呢?
“
民以食为天,在此季节的食养,就会更多应用养阴润燥的食物了。秋季蔬果首选秋梨,性寒润而味甘酸,养阴濡燥,入肺经胃经,清心肺上焦之烦热,治胃肠内扰之风消(清·张秉成《本草便读》)。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了梨确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肌的功效。
但秋梨性偏寒凉,因此体质虚寒、寒咳者就不宜生吃了,必须隔水蒸,或者放汤,或与药材清炖也可。民间常见的方法是用若干粒花椒,嵌在生梨肉中,隔水炖以解生梨寒性。清代大医王孟英一再提醒产妇勿食,会令人萎困、寒中。也就是说梨性属寒会伤胃。
秋梨膏也更适合寒性体质的人,不仅甜美,而且可以纠偏,配合用姜、枣等食材,以祛除寒性,辅以生地、川贝、葛根、百合等共同入火慢熬,增强滋润养阴的功效。让绝大多数人在天高气爽的季节中食用,与大自然节奏相同步。
文章节选于《春去秋来话节气》一书
那么这本书里还藏了些什么与节气相关的养生知识呢?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藏在节气里的健康生活方式
上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历法等,文明肇始。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干支,历史悠久,深奥莫测,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而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斗转星移,季节轮转,每个节气的变换都蕴含着古人朴素的哲学智慧。
《春去秋来话节气》插图杜荃儿绘
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每个节气都有她独特的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诗词谚语,您知道乍暖还寒时该如何饮食起居吗?你了解惊蛰、白露命名的由来吗?本书着眼生活中常见的小细节,将传统文化和中医顺时养生相结合,引领读者探寻生活中的小惊喜,窥见大千世界的规律。
《春去秋来话节气》书影
《春去秋来话节气》一书以通俗的笔法,普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其源头当来自医易同源的古学。随时令而做出相应变化,涉及的养生、卫生观念。强调人处于天地之间,要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应根据节气有所调整。以药食同源之理观之,调整不足才考虑用药,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本书立足于二十四节气,内容结构鲜明,解读二十四节气的人文,按照节气特性提供保健养生的调养方法,全书内容隽永,富有人文气息,形式清新,书中配图淡雅。按照二十四节气古诗文、二十四节气人文、食疗、针灸推拿保健的形式,用一种全新的模式解读二十四节气,是一本了解二十四节气养生知识的家庭健康手册。
精彩试读
左右滑动查看
来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