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 http://www.t52mall.com/中国人传统的农历年,是从一首《节气歌》开始的。这首歌谣将农历年的二十四个节气巧妙地连贯到了一起,二十八个字一晃念过,便是一年的时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歌》的第一个“春”字指的是立春。每年的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气温、日照、降雨都开始趋于上升、增多,所谓“春气始而建立也”,农历年也恰由此时开始。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岁月里,不同的时令食品往往有着浓浓的季节暗示,比如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在日本俳句里常常用“季语”点缀时光变换,而在田园牧歌般的时代里,中国人的季语便是这林林总总的美食,而春卷,便是立春时节最美味的季语。岁时记里的立春往事春卷,顾名思义,多多少少跟春天有些联系。南宋末年,以博物著称的陈元靓在其《岁时广记》中记载到“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这一习俗散见于历朝历代的岁时记中,最终凝成了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到来的庆典。所谓岁时记,指的是古人遵从按一年四季节令顺序书写的风吹草动、水流花开。历朝民间民俗学者以岁时为主题的著述甚丰,书名也好辨识,大多会带上“岁时”二字。比如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清朝的《燕京岁时记》——庙堂之上的文人多尚家国天下,很多江湖之远的风俗游览物产技艺,便依靠这些民间的岁时记流传下来。关于春卷起源的传说停留在清朝,说有一个金门人受皇帝刁难要用两手同时书写,其妻见丈夫没法叫饭,便用面皮裹菜直接塞入他口中,遂成“春卷”。《岁时广记》于元初成书,已经出现“春饼”之谓,所以春卷当然不可能直到清朝才被人“偶然”发明。中国的确有不少传统美食都是被“偶然”发明的,但从春卷在不同年代的不同名称、形制来看,可以推测出其发展一定经历了细水长流的漫长演变,而非一时的灵光乍现。金门人两手同时书写的传说虽然是后人附会的,但金门这个地方却有着极强的地域指向性。春卷流行于中国各省,但尤以南方为盛;而在长江以南,又以福建、潮汕为盛。闽南春卷、莆田春卷、潮州春卷都是春卷中的名点,且各有滋味。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福建一带的立春正是海蛎最肥美的时节,所以福建春卷也多以海蛎为主料。当然不是直接用面皮包海蛎,而是先将海蛎与番薯粉、鸡蛋等先做成海蛎煎——这一小吃广泛流行于闽南、潮汕甚至于台湾,福建的春卷也便因此有了浓浓的地方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莆田春卷。莆田仙游在北宋时期曾出过一位名人,那便是以书法位列“宋四家”的蔡襄。莆田自古有“文献名邦”之称,自隋入清出过千名以上的进士,蔡襄便是其中之一;而当名士与小吃相遇,笔墨自然也会沾上“香味”。蔡襄曾写过一首《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其中正提到了春卷的前身春盘:“清溪潮上送行船,回望高城隔晓烟。景色似看名画展,醉魂犹忆寿杯传。春盘食菜思三九,人日书幡诵百千。南国逢君唯道旧,后时何处笑今年。”从诗的标题来看,这一年立春正逢人日,也便是农历正月初七,这也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好时节。古人会在这一天的下午吃一碗“拉魂面”,借以收心准备春耕,这倒是与春卷祛厄消灾的寓意相得益彰。潮州春卷则与淮扬菜中的春卷相为相似,呈长方形,以油炸成黄脆色,味道可谓外酥里嫩。乾隆年间进士范来宗曾与友人对过一首《咏春饼联句》,其中便有“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的描述,范来宗是苏州人,所描述的大约是淮扬一带的春卷,便其形制与潮州春卷却是殊为相似的。上海春卷的烟火气息食春卷是立春最为重要的民俗之一,诸如“一卷不是春、万卷春如醉”之类的谚语流行于五湖四海,淮扬自然不落下——这里面上海春卷不一定是最具代表性的,但一定是沾染烟火气息最多的。春卷是立春的时令美食,但上海人在农历新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大块朵颐了。这时节最常出镜的是韭黄肉丝春卷:肉丝炒到七分熟勾上厚芡撒入切成三份长的韭黄,用饼皮卷好两头折拢面粉封口放入油锅里炸至金黄,捞出来的时候一眼便能看出它的外脆里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话对上海春卷同样适用——刚出锅的春卷虽然香气盈人但也积蓄了太多热量,不适合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唯契合着“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本帮风情。在“晓风残月”之余,上海人还给春卷起过一个更为“市井”的别名,叫“金条”——不知这是不是跟上海人精打细算的传统有关。不过从外形上来看,色泽金黄晶莹的春卷还真有些金条的即视感,唇齿之间除了鲜香脆之余,似乎大把大把的财富好运也被吃进了肚子里,或许,这也是美食内里隐藏着的寄托与幽默?淮扬菜自古以“文人菜”著称,然而隶属于其下的本帮菜却多了一丝尘世的风味。烧卖、生煎、小馄饨、青白圆子,无一不是平民美味。上海与京片儿不同,寻常茶楼,老友长谈,聊的也大多不会是修齐治平的远大图景,上海春卷的“俗味”里,流淌着上海人对生活的认真姿态。将上海春卷的定语“上海”两个字去掉,便只剩下春卷。别小看这一个定语,少了这两个字,这一小份美食的历史可要向前回溯千余年,传统中国里立春的景象也将在小小的春卷中具象起来。中国人好吃,但在立春习俗中除了吃春卷外,还有太多值得细数的情节。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又是孟春之始,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都很看重这万象更新的寓意,于是在岁月的流逝中堆积了繁复的庆典与风俗。天子多会在这一天率东郊迎春祈求丰收,这与仲春亥日行祭农耕耤之礼并“亲耕”那一亩三份地相得益彰。不过,后者祭的是先农,立春祭的是句芒,也就是春神——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这是一个骑牛牧童的形象。除此之外,还有占气、鞭春牛、祭拜太岁之类,其中一项名字非常有趣的风俗,叫咬春。从五辛之味到咬春之俗“咬春”这两个字初看起来很暧昧,其实指的是立春这天吃一些吃一些春天的新鲜生蔬,其中尤以萝卜最为重要。最早的咬春与面食无关,吃的是生蔬,可见于崔寔《四民月令》:“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到晋朝,生蔬已经具体到了“五辛”,对此周处的《风土记》有详细记载:“元日造五辛盘……五辛所以发五脏气,即葱、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看得出来,五辛的确都是辛辣食物,古人以此杀菌驱寒,颇符合养生之道。不过,这本《风土记》还有一个亮点,不知你看没看出来?对了。作者周处,就是那个除掉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龙的周处,这一段被刘义庆编入《世说新语》,叫做“周处除三害”。周处改邪归正之后成为一代大儒,这一部《风土记》成了后人研究端午、七夕、重阳等民俗节日的重要典籍,我们今天能了解到这么多关于立春的风俗人情,少不了他的功劳。立春时吃的五辛都放在盘中,这便是五辛盘。唐宋之后,五辛盘渐渐与薄饼相结合,食用时以饼卷菜,于是渐渐演变成春盘,唐朝《四时宝镜》最早出现了“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的记载,唐朝那些著名的诗(吃)人(货)笔下当然也少不了这一口——岑参《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中有“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杜甫《立春》中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一个边塞诗人,一个“诗史”,计较起吃还,还真的步调一致。生蔬与饼相结合的饮食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元末孙国敕所著《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皇帝)于午门赐百官春饼。”清人甚至专门有首《咬春诗》:“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看看,登筵、生菜、堆盘、佐酒、加餐……说到底,还是回归到了吃。从五辛盘到咬春到春盘到春卷,传统中国的百姓们便在如此“动牙唇”的节奏里洋洋洒洒走了几千年。随着人们的地域交融,春卷也逐渐形成了各个地方不同的特色,而被叫做金条的上海春卷,也正是这种交融最自然的脚注。从五辛的菜谱到咬春的习俗,春卷与立春早已波澜不惊地融入在了中国人的琐碎日常里。不管怎么样,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日子毕竟是开始了。偶尔翻开日历,还能立春那一页上印着古朴语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春卷的滋味,也大致如是吧。江隐龙来源文汇网编辑周章龙编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