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旦开始,南方多地雨水偏多,而随着雨水的到来,气温也开始下降,不过因冷空气较弱,南方降温并不明显,江南、华南一带最高温仍在10℃以上。
本以为1月份将开启“暖冬”模式,但从最新天气预报来看,4日夜间新一轮强冷空气赶来,多地发出雨雪预报,而湖北、苏西北、皖北、河南、鲁东南、陕中南将降温4-6℃,鄂西北、豫西局部将降8-12℃。
具体来看,1月4日20时到5日20时,西北地区、华北南部、黄淮中西部将迎来雨夹雪或中雪,豫北局部出现5-6mm大雪,江淮、江汉、黄淮南部、江南、华南、西南东南部等地将迎来小到中雨。
1月5日20时到6日20时,河南西部、西北多地、黑龙江等部分地区将迎来小雪或雨夹雪,江南大部、华南西部、西南东部将迎来小到中雨。
如此来看,这次降温,中东部多地将迎来雨雪天气,河南降雪量较大,南方地区降雨持续时间长。
此次降温,也让不少人担心,春节期间是否会冷到发抖?其实每年1月5-7日为小寒节气,今年为1月5日,也就是今天。
尽管名为“小寒”,但在我国多数地方,“小寒”比“大寒”要冷上很多,毕竟就连一年最冷的“三九”都在小寒节气内。至于春节冷不冷,我们从小寒节气相关的农谚即可看出一二。
一、“小寒大日头,来年倒春寒”这句俗语字面上理解很简单,如果小寒时天气并不是太寒冷,外面阳光四射、晴空万里,那反而不是太好的消息,立春后反而会迎来“倒春寒”,这是一个糟糕的气候现象,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坏消息。
不过,民间也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说法,意思是如果小寒天气不太冷,那冷空气将会在大寒时赶到,到时候大寒天气会格外寒冷,此时大家要做好御寒准备。
那么,如果大寒也不冷呢?其实民间还有“小寒大寒大日头,来年开春冻死牛”的说法,刚好和上述农谚相呼应。
小寒、大寒为一年最冷的两个节气,此时地面白天吸收的热量小于散发的热量,因而天气十分寒冷。但如果小寒、大寒都不冷,那冬天必然是“暖冬”,这样的冬季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现象,大家要格外小心才行。
二、“小寒寒,惊蛰暖”从字面来看,如果小寒节气降温,外面非常寒冷,那么惊蛰节气时气温就会快速升高,大家也会感觉到十分暖和。
惊蛰是春天第3个节气,通常为3月5-6日,位于早春,这一节气气温回升快,万物开始复苏,大地生机初现。
对农民来说,“惊蛰暖”显然是好征兆,此时农作物也能迎来快速生长,特别是越冬作物长势旺,大概率迎来丰收,如小麦正是如此,惊蛰气温高,那小麦返青速度快,后续产量高。
因此,民间认为“小寒寒”是好事,预示着夏收时能够迎来丰收。
不过这句俗语还有后半句,那就是“小寒暖,立春雪”。理解也容易,如果小寒气温较高,那冬天多为“暖冬”,冷空气来得较迟,立春后大概率出现“倒春寒”现象。
这句俗语阐述一个道理,“小寒”时就该降温,就该天气寒冷,这样才符合气候的自然过渡。小寒冷了,那立春后气温也就会快速回升。
三、“小寒雨,小暑涝”从字面来看,如果小寒时降雨,那等到第二年小暑到来后,雨水将会偏多,甚至会出现洪涝现象。而小暑通常为7月6日到8日,本身这期间全国降雨量都会偏多。
可能有人会好奇,小寒时不该下雪吗?从上述天气预报就可看出,南方地区多降雨,就连黄淮南部都以雨水为主。因而,这句俗语多适应于南方地区。
而小寒降雨,说明天气不是太干燥,空气湿度大,天气以湿冷为主,气温较低。但这样的话,次年小暑时雨水多。
那么,小暑雨水多是好是坏呢?小暑通常在“三伏天”内,此时农田蒸发量大,对雨水需求多,多降水自然是好的,只要不出现洪涝,那对玉米、水稻等作物生长有利,秋收也将迎来丰收。
四、“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相比上一个俗语,这个俗语更适应于北方地区。如果小寒大寒时没有降雪,或雪量少得可怜,那就不是好事,次年小暑、大暑时雨水不多,农田也会因缺水而干开裂。因此,北方农民渴望小寒大寒时能够降温降雪,这样对次年庄稼生长有利。
我国幅员辽阔,以上这些俗语的地域性特征较明显,并不能指示全国性的冷暖、雨水。不过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所在的地区春节冷不冷。不过从气象预测来看,春节期间冷空气波动较强烈,大家要有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