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嘉宾:大连市第二中学心理教师孙晶
■案例
放暑假了,孩子喜欢玩手机成了部分家长的一个困扰,小A家就是这样。去年“停课不停学”期间,因为需要通过网课学习新知识,小A父母为其购置了手机。复学后,小A要求保留手机日常使用,但是小A父母多次发现小A玩手机游戏或刷短视频。暑假期间,小A会有部分时间独自在家,小A父母担心其控制不好手机的使用时长,为此十分焦虑。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孟清/
长期习惯有电子产品作伴,可能使孩子中度、甚至重度依赖电子产品,突然之间失去了这个伙伴,许多孩子会感到不适应。如果家长强行没收电子产品或不能较好处理而引发冲突,亲子关系将受到较大影响。孙晶建议,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
让孩子认知沉迷“低级快乐”的危害
孙晶说:“快乐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的快乐,通过放纵就可获得;高级的快乐,通过自律方可获得。”长期的“低级快乐”会让人上瘾,而上瘾会对大脑造成伤害。上瘾会使大脑经历3个阶段——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和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脱敏反应:当我们受到新的刺激,多巴胺急剧增加,直到通过一定行为满足这一刺激,多巴胺又急剧下降。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刺激来满足这种“饥饿感”。这种过程循环往复,造成我们对整个过程麻木。例如,从前刷2分钟短视频大脑就会变得愉悦兴奋,现在刷1小时也未必能感受到兴奋,但你又很渴求这种兴奋感,所以只能花更多时间刷短视频。敏化反应:会对让人“上瘾”的相关事物更敏感。换句话说,一旦习惯了玩手机游戏或刷短视频,你对其他的事物,比如看书、学习、思考等,可能都很难再提起兴趣。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在不断的刺激、脱敏和敏化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最终无法控制我们的行为,甚至由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出现精神紧张、失常、神经衰弱、抑郁、无法自控等症状。总的来说,沉迷“低级快乐”会对我们的大脑造成很大危害。
以身作则远离“低级快乐”
孙晶说,很多时候,孩子沉迷“低级快乐”,根在家庭,因在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父母要以身作则,不仅在孩子读书学习的时候不玩手机,不看电视,以免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平时也应管好自己,少玩手机多读书,不沉迷于短视频、肥皂剧等“低级快乐”,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更容易养成好习惯。
家庭会议约定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
孩子小时候缺乏自觉能力,需要父母适时“逼”一把,要制定一定的规范,尤其暑期时间宽裕,更要严格规范孩子。“6岁之前,父母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就算是用的话也要删掉游戏、短视频等娱乐APP;6岁~12岁,不宜过度打压,可以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并且严肃立下使用规矩;12岁~18岁,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自我意识较强,父母应该适当管理、酌情引导,尽量不批评和指责,可以通过家庭会议,与孩子真诚沟通,平等协商,共同探讨如何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等问题。”
亲子互动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
孩子厌学、沉迷手机等的原因之一是家长对孩子疏于陪伴。有时候是因为工作忙,有时候是没有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被满足,自然需要转移注意力,而手机则填补了孩子的时间。此外,孩子沉迷手机也是因为孩子没有其他有趣的事情去做,所以,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带孩子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培养兴趣爱好,例如带孩子学画画、学跳舞、做户外运动、去旅行……也可以干干农活、学学厨艺等。父母给孩子充分的陪伴,才能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助力。
本文来源:大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