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农历六月初六上午九点五十分十五秒的那一刻开始,大暑节气就开始了。“大暑交节”指的就是这一刻,而“大暑”指的是这个节气的15天。
老话说“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今年秋后依然会继续热吗?
1·大暑节气的特点
天下万物都摆脱不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规律,在季节当中也是如此。就像冬季,先是小雪、大雪,天气慢慢变冷,然后就是小寒、大寒。
寒气一步步地加深,最冷的节气就是大寒。寒极生暖,所以大寒节气之后就是立春。
夏季也是一样,先是小暑,小暑逢庚入伏,天气越来越热。老话说“一年最热在中伏”,到了中伏阶段,炎热也就到了极致。
大暑节气通常就处在这最热的“中伏”阶段,热极生凉,所以大暑之后就是立秋,立秋后金水进气、秋风送爽,天气慢慢地也就凉快下来了。
所以古代人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这个“极”也充分表达了这个节气的炎热程度。古籍《通纬》中解释: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
意思是暑热分大小,小暑是小热、大暑是极热,也认为大暑节气是一年当中“热”的顶点。
2·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冬至节气是一年当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也是冬季阴寒气最重的日子。阴极生阳,所以阳暖的力量也由此萌生,就是“冬至一阳生”。
由于寒冷不是突然出现的,大地需要有一个吸收和转化的过程,寒气要到大寒节气前后才能累积到极致,所以冬至节气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
同样的夏季的炎热也需要一点点累积,立夏之后,夏火的力量显现,然后一路增强,到夏至节气达到顶峰,然后秋季力量萌生。大地吸收和转化热量也需要时间,所以最热的日子就到了大暑前后。
如果大暑节气的气温能升到顶点,热量的积累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大暑过后天气就会慢慢凉快起来;如果大暑节气天气不热,热量势必需要继续释放,那暑热就会延续到立秋之后。
民间流传的谚语也说“大暑热,秋后凉”“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以及“大暑烘,立秋凉;大暑凉,立秋烘”等,认为大暑热,立秋后就凉快;大暑不热的话,立完秋天气依然会相当的热。
3·今年立秋后热不热?
今年大暑交节在癸卯年、己未月、壬午日的丁巳时,这个时间点上火、土的力量最为明显,然后是木、水和金。
《素问》中说:火太过,炎暑流行;土太过,雨湿流行;水不及,湿乃大行,金不及,炎火乃行。也就是说今年大暑节气的特点,就是炎热和雨湿并行。
今年大暑节气交节在六月初六,六月初四是中伏的头一天,也就是说大暑交在中伏里。中伏头一天是庚辰日,庚禄在申。但庚辰在甲戌旬,这一旬中空申酉,所以这天是“空日”。所谓空日就是“天干不及”之辰。
少了天干的力量,这个日子就不完整。中伏的最大特点就是热和湿,被减半之后雨、热各剩一半。
也就是说,今年的中伏整体上温度并不会太高,闷热天气会比较多,大暑也根本“热不透”。大暑节气的暑热顶不起来,就会往后扩散,出现在闰中伏和立秋之后。
所以今年立秋后天气依然会比较热,也就是“大热在秋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