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缘起‘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引起的田地作物的变化’
农村,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流传下通俗易懂的俗语,它们带着一点点玄幻的色彩,其中有趣的故事,可以让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学会很多人生道理。
今天小编来说说对俗语:“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的理解。
02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简介
这句的意思是:“小寒,大寒”两个节气的时候,如果当时的天气没有下雪,那么第二年的“小暑,大暑”的时候的天气就会干旱少雨,田间土地也会因为缺水干涸开裂,导致农作物缺水死亡,甚至颗粒无收。
说到这句俗语,就不得不提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
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现在我们用的“二十四节气”是来自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阳度数划分。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了农耕时候,提高作物收成,在一个漫长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丰富的“与天抗争”的经验。所以根据二十四节气而演变而来的俗语,小编认为:在一定区域,还是有道理的。
03PS:“小寒大寒小暑大暑”具体的日期
冬至日:一般是每年的12月21日到23日之间的一年
小寒:“冬至”后15天就是“小寒”,
大寒:“小寒”后15天就是“大寒”
“夏至日”:一般是每年的6月21日至22日之间的一天,
小暑:“夏至”后15天是“小暑”,
大暑:“小暑”15天后是“大署”。
04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的解读
小编觉得:这句俗语针对的应该是,长江以北缺水相对较严重的“北方”。北方因为地下的水资源储备不够丰富,且平时的雨水也比较少,所以对大雪化开后的雪水就尤为看重了。
而在雨水丰富的南方,一般很少会有缺水的烦恼。
、古人,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天气预报。而对于庄稼作物的播种时辰,作物收成预计等,都是靠的祖辈们多年观察天象留下的经验。来预测之后的天气是否适合作为生长,是否会影响作为生长等等。
而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古人留下的一个很实用的经验。针对的就是通过‘大小寒’时候的天气,来预测‘大小暑’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的天气状况。
主要是为了让人民有一个提前的准备过程。避免因为天气的原因,影响农作物的收成。虽然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可以理解为相对科学的“统计学和概率学”相结合的产物。
这种经验之谈,演变到现在的气象中,就叫做“韵律”。
这样的“韵律”而产生的俗语还有很多。比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立夏小满田水满,芒种夏至火烧天”。
、在北方,因为地质和海拔等原因,导致雨水不是很足。所以,冬天下的雪越大覆盖大地的大地越多,冰雪融化后的水就越多,就更能滋养更多的大地了。
当土地吸收了足够的水分后,就会把剩余的水分储存在深处的泥土中,等到天气干旱少雨的时候,土地庄稼才能从泥土中汲取水分,这样土壤就不会开裂,庄稼也有了收成。
所以,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站在这个角度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
05结束语
在知识普及度极低的古代,这些俗语是祖辈们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得出的一些经验之谈。能够让后人“人生上少走弯路,物质上少损失财产”。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小编觉得:这些针对农作物的俗语,在一定区域内还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