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16时29分20秒,大寒。
今岁雨雪晚,岁莫始大寒!明天就是除夕了。这是冬天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中说到:“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大”,也有着终结、到头的意思。民谚中有“大寒到顶端,日后天渐暖”一说。
这时候,才会明白古人用字之精心,没有把最冷的日子叫大寒,而将大寒错位移到二十四节气最后。大寒一过,新一年的节气就又轮回来了,正所谓冬去春来正是如此。
大寒上承小寒,下接立春,是冬春交替的转折点。
虽然当下依然寒冷,但是不出一个月,就能看到山河解冻,万物复苏。
寒冷的冬日就要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大寒三候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
一候鸡始乳
到了大寒节气,就可以开始孵小鸡了。因为母鸡下蛋需要一定的阳光中紫外线的刺激,在大寒节气前,光照较少,所以母鸡下蛋少。大寒节气开始,光照增加,母鸡就可以下蛋繁衍了。
二候征鸟厉疾
大寒后五日“征鸟厉疾”。征鸟是指鹰隼(sǔn)之类远飞之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三候水泽腹坚
再五日“水泽腹坚”,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日平均气温连续多日出现-5℃以下天气方可进行,这种活动一般出现在黄河以北地区)。
大寒习俗
二十四节气过完,一年就算过完了,中国人最讲究的春节就要到了。所以,民谚又有“大寒过了就是年”一说。这和民谚中另一说“进了腊八就是年”的传统是相互呼应的。
与其他节气不同的是,大寒正逢年终岁末。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忙过年,在接下来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还蕴含着许多传统节日,比如尾牙、小年、春节等等。
这期间当然也少不了各种习俗,即“大寒迎年”的风俗。
除旧饰新准备年货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除干农活顺应节气外,大家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祭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做牙”,亦称“做牙祭”,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
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
买芝麻秸
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争相购买芝麻秸,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蒸煮糯米饭
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会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
安徽安庆则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
消寒糕
吃“消寒糕”的习俗在北京由来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
除尘
又称“除陈”,就是大扫除。“家家刷墙,扫除不祥”,把穷运扫除掉:反之,“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
赶婚
传说腊月底诸神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情况”去了,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赶在这时婚娶不用挑日子,又是农闲,所以旧时民间景象是“岁晏乡村嫁娶忙”。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纵饮”、“扫尘”、“糊窗”、“蒸供”、“赶集”、“洗浴”等习俗。
大寒正是腊月,又恰巧碰上春节即将来临,相信人们准备迎接新年的欢喜,足以融化冬末的寒意。
更多儿童阅读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