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丨冬银装素裹万物眠
TUhjnbcbe - 2024/6/18 23:57:00
初期白癜风怎么用药 https://news.39.net/bjzkhbzy/180326/6126358.html
立冬:万物冬眠“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立冬时节,寒风吹落最后一片枯叶,蛰伏的动物躲在洞穴中,开始编织属于自己的甜梦。冬天真的来了。北风呼啸,虽然地表上还残留着一定的热量,但寒意已经悄悄地钻进了屋子里。如果不开空调或暖气,那么家里的一切东西都是冰冷的。人们将厚棉被从柜子里拿出来,准备等晴朗无风的天气拿出去晾晒。蚊虫早就不见踪影,小动物们也都躲进了洞穴中,伴着寒风入眠。土地被冻得硬邦邦的,水面上结了一层薄冰。大地进入了休眠期。这便是立冬时节的景象。立冬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虽然有些地区还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寒冷,但万物收藏,冬日已至。交子之时吃饺子在北方地区,立冬日是要吃饺子的。据说,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寒冷的冬风冻伤了。虽然这种说法不太科学,但表达了亲人对自己真诚的关心。在立冬之日,和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饺子一边谈论对来年的展望,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吗?有些地方认为,饺子意为“交子之时”,所以无论是新旧之交的除夕,还是秋季和冬季交汇之日的立冬,都应该吃饺子。还有些地方的百姓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传说,这位善良的大夫辞官回乡后,特意制作“祛寒娇耳汤”,分给乡亲以医治他们的冻疮。这是一种包着驱寒药材、类似饺子的食物。为了感念张仲景的善心,人们便在立冬日——张仲景的祭日——吃饺子,表达对这位人品高洁的大夫的怀念。贺冬,以祈来年丰收立冬时节,万物闭藏,农民终于可以放下锄头,和亲人一起享受难得的闲暇时光。古时,为了表示对冬季的欢迎,并表达对来年丰收的殷切期望,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立冬之日,古人穿上崭新的衣服,将祭品放在祖先灵位前,按照辈分依次叩拜,向祖先诉说这一年的辛苦,以证明自己并没有偷懒懈怠,忘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并祈求上天赐福,来年丰收。祭祖仪式结束后,古人还会大摆筵席,和前来祭拜的亲人开怀畅饮。人们并不确定祖先是否能听到自己的祈愿,但这种习俗对他们来说是必要的——亲人们的心因为这次祭祀活动而拉近。小雪:初雪带寒风“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小雪时节,天气越来越寒冷,北风瑟瑟,第一场雪如期而至。虽然降雪量并不高,但大地已然是一片初冬景象。小雪时节于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交节,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时节,天气逐渐转凉,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就连街边的树都穿上了用粗草绳或白石灰制作的“衣裳”。清晨的露珠凝结成白霜,空中的雨滴凝结成雪。晶莹的雪花缓缓落下,这是北方地区的第一场雪。只是此时还未到隆冬,雪花落地没多久,就变成上一滩闪着亮光的水。腌菜,将美味保存起来“大雪腌肉,小雪腌菜。”古时,为了解决冬季粮食匮乏的问题,人们会腌制一些蔬菜备用。大户人家会买上百斤蔬菜,用大缸装起来,一层一层地撒盐,然后盖好盖子,上面压一块石头。等到粮食紧缺的时候,这缸看似不起眼的腌菜不知道能救多少人的性命。即使没有遇上困难,腌菜也不会被浪费:晾干后制成干菜,可以保存到来年夏天呢!如今,交通发达,人们似乎不用担心粮食紧缺的问题,但这个习俗还是流传了下来。小雪之日,买上一两斤蔬菜,洗净后加入盐腌制,贮藏起来等待美味发酵。到大雪纷飞之时,一边围炉烤火一边吃晶莹剔透的腌菜,是说不出的惬意和安适。酿酒,品尝甘甜的滋味进入冬天,劳作的日子减少,祭祀的活动增多。这些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就是酒。因此,小雪时节酿酒便渐渐成为一种民俗。小雪之日,从谷仓中取些粮食,和酒曲混合在一起蒸煮,之后铺在屋檐下晾晒。在等待的间隙,可以与朋友小酌几杯,或和亲人对弈几盘。等到原料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将其放入酒缸中发酵。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酒甘甜可口,酒精浓度却不高。等到开坛那天,与朋友举杯畅饮,感受“千杯不醉”的快乐。这个习俗流传至今。浙江长兴地区就有在小雪之日酿酒的习俗,据说因为小雪时节的泉水格外清冽甘甜。大雪:瑞雪兆丰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时节,雪花如期而至,屋外一片莹白,房前屋后都积满了雪。夜里打开窗子和大门,雪地里反射的光能将整间屋子照亮。窗外大雪纷飞,屋子里的人在炉边围坐。玻璃窗将喧嚣的北风挡在屋外,从屋外带进来的寒意也早就被火炉驱散。人们一边吃干果一边聊天,只有孩子趴在窗边,时而发出一阵惊呼。这便是大雪时节的景象。大雪时节于公历12月6~8日入节,是反映降水的节气。在大雪时节,气温持续降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都降到了0℃以下。北方地区大雪纷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对农民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因为“瑞雪兆丰年”。腌肉,飘着香气的记忆旧时,大雪时节外出散步,会闻到一股浓郁的肉香味,这是大家都在家中腌肉的缘故。腌肉有好几道工序,首先要将炒出香味的香料和盐一起搓进肉里,然后将肉放进坛子里腌制;过一段时间,将腌肉拿出来,烧开去掉血水后继续腌。这样制作出来的腌肉不会变色,而且有一股特别的香味。在南方部分地区,腌肉的秘诀不在于腌,而在于熏。将新鲜的猪肉加盐和酱料,制作成一串串腊肠和腊肉,然后放在柴火下熏烤,之后挂在屋檐下或院子里晾晒。对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腊肠和腊肉或许是冬季最美好的回忆。即便长辈再三叮嘱此时不能吃,看着那泛着油光的美食,自己也仿佛闻到了蒜苗炒腊肉的香气。藏冰,为来年夏天做准备古时,有些人坐在火炉旁不愿离开,有些人去迎着风雪去采冰。那时没有空调、冰箱,天然冰块自然是紧俏货。为了获取便于长期贮藏的冰块,人们往往要进入深山,寻找结了冰的溪流。有时即便找到了溪谷,也无法采集到符合要求的冰块,采冰的难度可见一斑。古人会如何使用这些难得的冰块呢?祭祀、避暑、保存尸体……当然,最常用到的,就是制作冷饮和冰食。如今,我们已经不需要为一块冰而冒着风雪深入山林。但在大雪之日,制作一杯冷饮或雪糕。坐在温暖的室内,一边欣赏雪景一边品尝冰食,也算一种与古人交流的方式。冬至:寒梅待春风“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进入冬至时节,便意味着“数九寒冬”来临。从冬至日开始数,每九天为一个“九”,数过了九个“九”,冬天就过去了。冬至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人将冬至称为“亚岁”,甚至有“冬至大过年”之说。据古籍记载,从汉代开始,冬至这一天君王不听政,官员不上书,军队不操练,人们可以过一个安宁平静的节日。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冬至节庆贺冬至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古人之所以重视冬至日,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冬至代表着阳气回升,是大吉之日。于是,人们在这一天穿新衣,说吉祥话,还会摆上贡品,向祖先诉说这一年的辛苦和欢乐。在魏晋时期,冬至日的年味甚至比除夕还要重,朝廷还专门给臣子放几天假。如今,过冬至节的习俗渐渐淡漠,但并未消失。在南方某些地区,人们依旧会在冬至这一天穿上新衣去拜访亲人,和亲人一起打糍粑、喝重阳节酿造的美酒,享受一日的安宁和舒适。就连嫁到外地的女儿,都会千里迢迢赶回来看望自己的父母呢!吃冬节丸,期盼团圆“冬至要吃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被福建人听到,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吃冬节丸。”在冬至日,吃一碗软糯甜香的冬节丸,是福建人童年美好的回忆。冬节丸就是汤圆。冬至前一天,福建人会将糯米磨成粉,加入开水后揉成一个个可爱的小团子。这一般是长辈的事情,但有时好奇的孩子也会加入,用灵巧的双手将糯米粉揉搓成奇奇怪怪的形状。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因此,虽然冬节丸的香味已经唤醒了贪睡的孩子,但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来。长辈盛出一碗冬节丸供奉祖先,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祭祖过后,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冬节丸的美味。孩子们会将丸子粘在门框上。这并非是孩子们顽皮,而是为了祭祀“门丞户尉”,期盼来年平安吉祥。对于福建人来说,“冬至”象征着团圆,潮汕地区还有为外出的亲人留糯米粉的习俗。他们期盼亲人早日归来,和自己一起吃冬节丸,享受简单的幸福。小寒:三九隆冬“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小寒时节,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河面被冻得硬邦邦的,蛰伏的小动物们睡得香甜。南方的大雁却开始收拾“行李”,为返回北方的漫长旅程做准备。气温早就降到零度以下,屋顶的雪尚未融化,屋檐下的冰柱发出可爱的光。人们在屋内围炉烤火,屋子里弥漫着红薯的香味。屋外,孩子们结伴玩雪,有的穿着冰刀鞋在冰面上“跳舞”。突然传来一声惊呼:“你们看,喜鹊!”只见在凌厉的北风中,一只喜鹊衔枝飞过。它已经开始筑巢了。喜鹊不是冬日唯一的风景,不远处,点点蜡梅迎风绽放,散发出缕缕香气,沁人肺腑。这便是小寒时节的景象。小寒,顾名思义,天气寒冷,但没有到最冷的时候。小寒于公历1月5~7日交节,是表示气温变化的时节。俗话说“冷在三九”,小寒时节正处于“三九”前后,其寒冷程度可见一斑。据记载,在某些年份,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因此,在小寒时节,我们要注意保暖、养生。一碗菜饭,童年的回忆南京人有在小寒时节吃菜饭的习俗。旧时,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南京人也不会慢待自己。在小寒这天,从地里摘下新鲜的矮脚黄青菜,炒熟后和米饭拌在一起,蔬菜的清香和米饭的香味混合在一起,空荡荡的肚子似乎闻到了香味,发出欢呼声。如果收成上佳,则会在菜饭里加上咸肉、香肠、板鸭等——这些可能都是在大雪时节腌制的,最后加一勺猪油,香气瞬间扑进人们的心里。矮脚黄青菜、板鸭等都是南京的特产,菜饭算是名副其实的“南京风味”。而在小寒时节,与家人坐在一起品尝浓香四溢的菜饭,也成为南京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做豆腐,为新年做准备大雁不是唯一发现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生物,人类也在漫天飞雪中听到了新年的钟声,并积极地为此做准备。小寒一到,农民又忙碌起来:不仅要清点种子、制作肥料,还要杀猪宰羊,做豆腐……对孩子来说,小寒时节做豆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看着长辈将黄澄澄的豆子磨成奶白色的豆浆;煮熟的豆浆和卤水混合后,竟然会变成像果冻一样嫩滑的东西。对天真质朴的孩子来说,这一切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更重要的是,在品尝豆腐之前,长辈会盛出一大碗香甜的豆腐脑。孩子们狼吞虎咽,大人们则在豆香味中畅谈对新的一年的期待。大寒:天寒地冻“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大寒时节,天寒地冻,北方积雪久久不化,南方北风凌厉,灵巧地钻进人们的大衣中。虽然天气寒冷,但盛开的梅花在提醒人们:春天快来了。大寒于公历1月20~21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的一个节气。所谓“大寒小寒,无风自寒”,大寒时节,北风刺骨,气温极低,大地呈现出一片天寒地冻的景象。自然界却从呼啸的北风中听到了春的脚步声:高雅娴静的墨兰悄然开放,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母鸡安安静静地坐在鸡蛋上,等待新生命的降临;人们外出购买年货,为新年的到来做准备。糊窗户,迎新年古时,家家户户的窗户是用纸糊的。这种提前用油浸泡过的白纸不仅防水,还能让屋子更加明亮,颇受古人的欢迎。然而,一遇到烦人的麻雀或调皮的孩子,这种韧性极强的白纸也败下阵来。对于窗户纸上的破洞,古人大多数选择拿一张新的白纸抹上浆糊补上。新年即将到来,人人都在做新衣,窗户自然也要换上一件新“衣服”。于是,大寒这天,古人会撕下旧的窗户纸,换上新的,以表示对新年的期待。如今,窗户纸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但这项习俗并没有完全消失。在腊八节粘贴寓意美好的窗花,就是这项习俗的演变。蒸供儿,祭祀祖先我国某些地区有在大寒时节蒸供儿的习俗。大寒这天,村里擅长制作面点的主妇早早地起床了。她们将面粉拿出来,加水揉成光滑的面团,发酵后制成形状各异的蒸供儿。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高6~7寸的枣饽饽,暄软的饽饽和香甜的红枣是最佳拍档,既好看又好吃,令人垂涎三尺。心灵手巧的主妇不会只看自家的作品,还会帮着邻居一起做蒸供儿。她的孩子受到了母亲的影响,会笑嘻嘻地帮助邻居插枣儿呢!等一切都完成了,人们会将热气腾腾的蒸供儿和其他贡品拜访在祖先的牌位前,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尾牙祭,祭拜土地公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在大寒时节祭拜土地公的习俗,又称“尾牙祭”。古时,每个月农历的初二和十六,商贩们都会祭拜土地公,称“做牙”。大寒时节最后一次做牙,就被称为“尾牙”。尾牙祭之时,人们会烧土地公金,并供奉猪肉、鸡肉、鱼、橘子等贡品,虔诚地祈求土地公保佑自己来年生意兴隆,万事顺遂。(本文节选自《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ISBN:-7---2王昕朋著新华出版社年10月定价:55.00元原文转自:新华出版社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丨冬银装素裹万物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