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20日
大寒逢腊八。
庚子年腊月初八
今日腊八节。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
岁终之月节
一曰:腊者,接也
新年将交旧岁
二曰:腊者同猎
「腊」从「肉」旁
围猎以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月风和
其意已春
腊八前一晚,家里的小孩大人会聚一起,淘好糯米、大米,洗净红豆、绿豆、红枣、花生等,便开始熬粥。
窗外初雪刚至,悄无声息的天地一片素白,而房间里的炉火映红了每个人的脸。熬粥很慢,小孩子都被赶上床,却舍不得睡去,还没出锅的粥,香味已经溢满了房子的每个角落。
吃了绵甜醇厚的腊八粥,冬日出门,数九寒冬多了几分御寒能力,多了几分心头的温暖。
《礼记·郊特牲》,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因“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汉代之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定为腊月初八,这一切还是佛教的功劳。
众所周知,佛教是汉朝时候传入的,此时的中国的腊祭已经进行了几百年了,佛教为了扩大影响,结合了当时中国非常重视的腊祭,打造成了佛祖的成佛之日。
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腊八粥”本是宗教仪式供品,后逐渐成为寻常百姓家的食品。用料又增加了多种,如桂圆、莲子、百合、枸杞、冰糖、紫米、香米、薏仁米等。名称也由原来的“七宝粥”变成了“八宝粥”。现在,更多创新营养的腊八粥出现,有的用料甚至达到了二十多种,味道也更可口美味。
今年的腊八节比去年晚了一个节气。腊八为新年的前奏,过了腊八,春节的序幕也就拉开了。
人们开始忙着杀年猪、打豆腐,写春联、剪窗花,采购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年货,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
过到腊八,这一年的日子也就快过完了,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春节也就要到了。
腊八味,品人生。腊八之味,在酸,在苦,在甘,在辛,在咸。人生之味,在喜,在怒,在哀,在乐,在悲。
■酸
腊八醋,味道醇正,久放不坏。用腊八醋泡蒜头,要泡至大年初一。
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沾腊八醋,别有一番风味,食物的调味品,生活的调味剂。
■苦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腊八前一天,人们将河流之冰舀起,装至钢盆,腊八这天,将冰脱盆敲成碎块来吃。
男女老少不怕牙冷舌冻,如吃冰糖一样,嘎巴嘎巴,吃下肚去,寓意消病除灾,一年肚不生疼。
■甘
杂粮干果,豆米肉栗。以八方食物合之,与米共煮一锅,小小的文火,炖成一锅甜香腊八粥。
舀一口含在嘴里,一年的苦难淡去,一年的收获涌来。
■辛
腊八蒜是家常菜的健康佐料。用紫皮蒜剥皮,以酸醋浸之,密封搁置冷处,至除夕启封。
蒜瓣通体碧绿,宛如翡翠,蒜之辛辣与醋之酸爽已消减大半,尝一口,竟又脆又香。
■咸
豆腐块抹上咸水,中间挖个小洞以盐填之,放至日光下晾烤,成品黄润如玉,三月不变味。
生吃或与肉同炖、同炒皆可,或许这就是时间的味道。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寒凝大地、数九隆冬,宴酒祭神,善人则支锅起灶,招待素不相识的人,即使无家可归的人,也可以因此感受到一点温暖。腊八节,行善积德,也是此节重要的内容了。
腊八到,送安康:愿您,
身如青松立雪山,安如泰山镇天下。
腊八到,送福德:愿您,
大雾漫山有明灯,风雨飘摇也归舟。
腊八到,愿您,
衣襟带花花不落,岁月如歌歌不停。
腊八到,愿您,
友情岁月似朝阳,欢笑泪水常相陪。
腊八到,愿您,
东风夜放花千树,才华如星落如雨。
腊八到,愿您,
江山如画尽遨游,天下谁人不识君。
愿您无人相伴,仍可自在潇洒;
愿您有人常伴,却不忘布施送福;
愿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你问粥可温。
——END——
原标题:《腊八,大寒,这些文化常识说给孩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