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师利国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快到了,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而且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并且以假日形式固定下来的节日。可见重视程度之高,地位之重要,寓意之丰富。其实这里蕴含着中国深厚的孝道文化,通过以家庭、家族形式祭祀祖先,缅怀已故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敬畏和思念。此项活动可全民参与,应该称为社会大课堂,人人从中受教育。
我在四年前的清明节,写了一篇《祭祖与记祖》文章,谈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了不小的共鸣,认为祭祖只是一种形式,重点应该是告诉我们,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就此话题,先后发表了《不因距离遥远而断亲情》,《清明过后话敬老》《敬老在当下,晚了落遗憾》《孝老这个话题被你搞得好沉重》《为什么不早一点理解父母》《时光悠然,牵动往事如烟》等文章。目的只有一个,传统美德不能丢,对已故的亲人不能忘,对健在的亲人更应百倍地敬孝,只有这样才能不留遗憾。也许这才是清明节真正内涵和意义所在。下面我就清明节祭祀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只是个人观点。
清明节祭祖应有敬畏之心和思念之情。凡是去祭拜的都是我们的亲人和人们敬仰的人,在穿着打扮上切忌大红大紫,在坟茔上嘻嘻哈哈,显得很不严肃不庄重。也许我们祭拜人群中有几代人参加。因此大人要给小孩子做好样子,要给他们讲述已故亲人的故事感受思念和自己的体会,这也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充满忧伤和哀愁的景象。当然祭祖与踏青可以同时进行,但一定要区分开来,由于场景不同,目的不同,心情也不同。
清明节祭祖应有一定的仪式感。这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应该组织一起参加,把能组织起来的尽量凑到一起,仪式活动最好在坟茔前举行。有人说没必要过分拘泥于形式,我认为有些偏差。有的人习惯在十字路口,河边画几个圈,烧几张纸钱完事,有的在网上写几句话了事,还有的有事不能到场,请他人买点祭品代劳。显然有些不合情理,我从心里是不认可的。当然各有各的事,不可能年年清明节亲自到场,有的离家特别远不可能赶回来,一旦有时间回去,都不会忘记祭祖。应该说上述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家也能理解。如果离家近又有时间而不到现场,肯定不合适。
清明节祭祖应不能当作一项任务。我看到一些人在祭祖时匆匆忙忙,很多程序还没有到位就草草收场,在我看来纯属走过场。最基本的应该是上坟,扫墓,添土,祭拜,默读碑文,仔细观察坟茔周围是否有变动,是否有破坏的痕迹,清理燃烧物防止火灾隐患。有的还需要静静地坐下来说说心里话,以求心里安宁。鄂西北习惯在冬天大寒后,对祖坟进行清理,除杂草添土加固。清明节就减少这些程序。
清明节祭祖祭品应有讲究。应根据已故亲人生前的生活习惯而定,只有这样的祭品亲人才会高兴喜欢。如果千篇一律,没有个人特点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应该自问一下,已故亲人在世时有什么生活习惯?喜欢吃什么水果食物,喝什么酒,抽什么烟,远的不说,父亲母亲你了解吗?虽然这只是形式,故人不能享用,但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是否了解这些细节,检验儿女是否称职。
清明节祭祀活动多种多样,因各地风俗习惯不同有所区别,但思念和追忆已故亲人主题不会变。我建议清明节和春节吃团年饭这一天,无论是在哪里就餐,饭桌上应该给已故的父母也摆上碗筷酒杯,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形式,但表现出我们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后人多多在敬孝上做文章,这比没有内容的凭空说教要好得多。
.3.23武汉
☆作者简介:师利国,年出生,年入伍,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