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风俗都有哪些
TUhjnbcbe - 2023/11/14 22:20:00

“风俗”是指“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我们中国可以说是,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和习俗!当然了,通常我们可以将,“中国风俗、习俗”简称为“风俗”。今天,笔者就带着大家,按照传统农历一月到十二月的顺序。来简单罗列一下、介绍一下,在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气里,到底有哪些主要的“中国风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风俗”!

农历正月(一月)初一,是“春节”。在春节,主要的风俗有祭灶、灶糖、扫尘、接玉皇、贴门神、贴灶神、贴春联、守岁、拜年、压岁钱等。

农历正月(一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在元宵节,主要的风俗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元宵茶、吃枣糕等。

上一年农历十二月至(本年)农历一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春”,又称岁首、岁节、改岁、立春节、正月节。此节,表示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在立春节气,主要的风俗有迎春、糊春牛、打春牛、咬春、踏春、立春祭等。

农历一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雨水”,别名雨水节。此节表示降雨开始,降雨量极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在雨水节气,主要的风俗有拉保保、撞拜寄(拉干爹)、接寿、回娘屋等。

农历二月初一,是“中和节”。在中和节,主要的风俗有进书献种上春服、节日宴会、赐尺赐衣、献生子、祭社(土地神)等。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历史的演化,由于中和节和二月初二之“青龙节”,都祭社(土地神)等。最终,这两者混为一个节日--青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是“青龙节”,俗称“龙抬头”。在青龙节,主要的风俗有忌油腻并动素食、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农历二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此节气,表示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在惊蛰节气,主要的风俗有蒙鼓皮、“打小人”驱赶霉运、祭白虎化解是非、吃梨等。

农历二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春分”。此节气,表示昼夜平分,平分春季。在春分节气,主要的风俗有立蛋、祭祀、吃春菜、送春牛、粘雀子嘴、踏青、放风筝等。

农历二月或三月,会有“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在清明节里,主要的风俗有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标祀、标墓、插柳、荡秋千、踏青、放风筝、蒸制蒿饼、吃青团子、吃馓子、采食螺蛳等。话说,清明节按照阳历(公历),基本固定在4月的4号、5号左右。不过,在中国传统的农历里,却是飘忽不定的,也就是每年的农历日期,基本是不同的。这主要是受到了,中国传统农历,有闰年存在的影响。至于其他节气,也大抵如此。

其实,“清明节”除了是“节日”,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此节气,表示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清明节气,主要的风俗和清明节类似。对此,笔者不再赘述。

农历三月三,是“上巳节”,传说中的“*节”之一。此节,流传于江淮一带,以信阳、阜阳、淮南为代表。在三月三之上巳节,主要的风俗有摘青蒿做粑粑、吃蒿子粑粑等。

农历三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谷雨”,别名壮行节。此节,表示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寓意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在谷雨节气,主要的风俗有喝谷雨茶、赏牡丹、祭仓颉、吃春、祭海(壮行节)、走谷雨、谷雨贴、赏花等。

农历三月至四月间,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此节气,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在立夏节气,主要的风俗有迎夏仪式、尝新活动、斗蛋游戏、立夏秤人等。

农历四月初八,是“四月八”节,有地方也称乌饭节。在四月八,汉、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不尽相同。在这一天,江南一带的常州、南京、宣城、宜兴、浙江个别地区的汉族,有吃乌米饭的风俗。即会用山上的乌饭草(乌饭叶),将糯米浸成乌色(不同于黑色),煮成乌饭。在这一天,苗族的同胞们,则会有用一系列活动,来祭典曾经的英雄首领“亚宜”的风俗。这一天,在壮族同胞的风俗里,则是牛*节,等等。

总体来说,各民族的“四月八”节,都是和农事风俗相关。换言之,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欢庆仪式,表达丰收的喜悦的同时,还可增进民族间的感情。此外,有的地方,还将四月八,当成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日,然后举行庙会和朝山等风俗活动。

农历四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满”,别名祈蚕节。此节,表示小麦的饱满程度,期间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降雨较少甚至无雨。在小满节气,主要的风俗有祭车神、祈蚕(节)、食野菜及苦菜、抢水等。

农历四月或五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芒种”。此节气,表示温度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在芒种节气,主要的风俗有送花神、安苗、打泥巴仗、煮梅、吃君踏菜等。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在端午节,主要的风俗有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系索、插杨柳、戴香包等。总体来说,端午节的风俗,多是和祭典、驱虫、祈求吉祥平安等相关。

农历五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别名夏节、夏至节。此节,表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是最高的一天。在夏至节气,主要的风俗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等。

农历五月或六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暑”。此节气,表示炎热的意思,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在小暑节气,主要的风俗有食新(南方)、吃饺子(北方)、吃炒面等。

农历六月初六,是“晒虫节”。在这一天,有“六月六,晒丝绸”的民谚。在晒虫节,不同的民族,主要的风俗有晒衣物、翻经会、晒袍会、放捞河灯、汲水造酒、对歌、赶表、掷花包等。其中,晒衣服多是在白天午间,将丝、绸、皮、毛等,不经常穿的衣物,拿出来晾晒以防虫蛀。

农历六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暑”,别名大暑节。此节,表示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在大暑节气,主要的风俗有送“大暑船”、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吃凤梨、喝暑羊、半年节、吃仙草等。

农历六月或七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秋”,别名晒秋节。此节,表示禾谷成熟,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即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在立秋节气,主要的风俗有祭祀土地神、啃秋瓜、贴秋膘、晒秋等。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俗称中国情人节。在七夕节,主要的风俗有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七月望,传说中的“*节”之一。中元节具有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甚至可能还要儒教色彩。该节的节名来源于道教,佛教则称其为盂兰盆节。在中元节,主要的风俗有祭祀先人、秋尝、烧纸、焚香燃炮、中元普渡、祈丰收、跳天灯、放河灯、放焰口、河灯度孤等。

农历七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处暑”,别名开渔节。此节,表示冷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在处暑节气,主要的风俗有祭祖迎秋、吃鸭子、放河灯、开渔、拜土地爷、泼水狂欢等。

农历七月或八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白露”,别名白露节。此节,表示冷空气转守为攻,白昼有阳光尚热,即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在白露节气,主要的风俗有收清露、饮白露茶、吃番薯、啜米酒、祭禹王、吃龙眼、十样白、秋社等。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在中秋节,主要的风俗有全家团圆(吃饭、赏月、吃月饼)、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

大致农历八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秋分”,别名祭月节。此节,表示昼夜平分,平分秋季。在秋分节气,主要的风俗有吃秋菜、粘雀子嘴、放风筝、送秋牛、祭月、竖蛋、拜神等。

?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称老年节,为九九重阳之日。在重阳节,主要的风俗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赏菊、饮酒等。

农历九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寒露”。此节气,表示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在寒露节气,主要的风俗有上香山赏红叶、讲养生吃芝麻、喝菊花茶、秋钓、吃醉江蟹、觅秋茶等。

农历九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霜降”。此节气,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在霜降节气,主要的风俗有饮酒赏菊、吃柿子、吃鸭子、吃牛肉、送芋*、登高远眺、扫墓祭祖等。

农历九月或十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冬”。此节气,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在立冬节气,主要的风俗有祭祀、补冬、吃饺子、酿*酒、扫疥、舂“交冬糍”、吃生葱等。

?

农历十月初一,是“十月一”节,俗称寒衣节、祭祖节,传说中的“*节”之一。在十月一,主要的风俗有家家上坟祭祖、场心或十字路口划圆圈焚化纸钱、鸣放鞭炮驱*等。

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又称下元日、下元。在下元节,主要的风俗有修斋设醮、祭祀祖先、祈愿神灵、莆仙民间等。

大致农历十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雪”。此节气,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在小雪节气,主要的风俗有腌咸菜、品尝糍粑、晒鱼干、吃刨汤、酿小雪酒等。

?

农历十一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此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在大雪节气,主要的风俗有观赏封河、腌制“咸货”、吃红枣糕、打雪仗、赏雪景、进补等。

农历十一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此节,表示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在冬至节,主要的风俗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吃米团、吃长线面、祭天祭祖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的原因,每年农历冬至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其他节气,也大抵类似。

?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此节是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在腊八节,主要的风俗有吃腊八粥、泡腊八蒜等。

农历十二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寒”。此节气,表示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在小寒节气,主要的风俗有吃腊八粥、吃糯米饭、数着九九过寒冬等。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在小年,主要的风俗有备年货、扫尘、吃灶糖、祭灶、剪窗花、洗浴、婚嫁等

农历十二月,会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寒”。此节气,表示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在大寒节气,主要的风俗有大寒迎年(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蒸煮糯米饭、尾牙祭、吃腊八粥、数九等。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是“除夕”节,别名大年夜、除夜、岁除、年三十、大年三十等。在除夕,主要的风俗有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祭祖、迎祖宗回家过年、吃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

?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中国各大传统节日、节气风俗里。各民族还形成了,大部分相通的,或是相对独立的。许许多多的,约定俗成的风俗、习俗、习惯等。诸如饮酒等餐桌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农耕习俗等等。

这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然总体上,在各民族间可能大致相通或相同。但是具体到某个特定的民族或是地域,往往还会加入许多民族的、特色的内容。继而呈现出,民族或地域特点。对此,大家需要了解和明白!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风俗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