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一本书看,可能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认真读一本书,可能需要几个月;读透一本书,可能需要几年,甚至一辈子。有些书是几代人几十代人追逐迷恋的,甚至与人类文明终生相伴。这样的好书,那就更有理由,把它多多读上几遍。说实话,这样的书,着实难得。而赵学敏先生的《中华二十四节气诗书》无疑是其中一本。
年末新冠疫情的发生,打乱了年所有的计划,慌乱中有些不知所错。但是立春节气的到来,万物复苏,自然界的勃勃生机,让我们又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就如我们信奉的“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不曾中断,无论你有多迷茫,每隔半个月一个新的节气都会准时到来,提醒你生活的方向。
纵览《中华二十四节气》全书,诗意盎然,书道醇正。感受最深的是,诗与墨的交融,恰如春雨滋润万物。诗意飞扬,落笔成章,让笔墨有了灵*;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天的风采在万物的身上展现出迷人的风采。赵学敏先生深耕中华古诗词,犁浪墨海,让诗意传承文明,书写时代精神。真要打开这本书,读懂她的内涵就要从诗与墨的两个角度去品味。
立春
赵学敏先生在遣词造句上颇费心思,阅读中让人惊奇的是,前八首诗中,有三首用的是“勤”的韵律。其中在开篇《立春》中——耕牛遍走鱼欢跳,珍爱春光贵在勤;还有《春分》中——万物静观皆有得,人间成事在于勤;《立夏》中——青蛙跃立绿荷裙,蚯蚓耕田格外勤。俗话说,天道酬勤,一勤天下无难事。在职高务忙的领导身上不为过,可是对于已经“卸甲归田”变身文艺工作者的他来说,赋闲应该是常态。但他用辛勤的双手开创了文艺事业的高峰。勤的意味,在他身上,是在另一片天地大有作为。
春分
诗中的勤,正好诠释了赵学敏先生的为人、为学、为艺的态度。五年时间,不间断地对创作成功的诗进行请教、修改,不厌其烦地进行打磨,他是身体力行勤的表率。从纷繁芜杂的文件资料里整理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使用情况,查阅文献、史实,无不亲力亲为。这样的勤,让人钦佩,让人敬仰。这在当前略显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尤显弥足珍贵。只有俯下身子才能做出真正的文章。这样的为学精神,让人望其项背,也被学习中华文化的后来者,啧啧称赞,奉为圭臬。
立夏
赵学敏先生的诗从《立春》节气到《大寒》节气,一气呵成,一丝不苟,气韵畅通,从不间断。犹如一条漫长的紫藤,遒劲生长,勃发向上;又如一条长龙,虽高高低低,弯弯曲曲,起起伏伏,却气势恢弘,连贯不绝。观之,让人气畅神怡,欲罢不能。这样的诗,反映出作者心态的坦然和笃定,反映出他在创作这二十四首诗中,作者的豪迈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熟稔。
夏至
写一篇佳作已属不易,二十四篇佳作同辉耀世,真乃大珠小珠落玉盘,让人目不暇接,让人惊叹赵学敏先生的毅力、定力和耐力。这些优良品质的背后,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带的文化自信力是分不开的。可谓信念笃定,文事常青。
立秋
内容的博大精深丝毫不能掩盖书中精彩的“金句”,很多句子已经在流传、吟哦或被大家引用。如:《白露》——莫怨秋来风景异,漫山红叶胜春光。颇有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之貌。用最有活力的红色来渲染秋的魅力,秋的热烈,秋的馈赠。新时代的秋天是丰腴的、喜悦的,更是让人满足的。其中,《霜降》一诗中“丁柿如笼心已醉,经霜瓜果最甘甜。”让人如沐圣音,用丰富的哲理劝导人生,与二十四节气相同相连,让人如醍醐灌顶。在《大雪》——玉树琼花新世界,隆冬深处有春来。这样的诗,如*钟大吕的奏响,让人幡然醒悟,教化的意味很浓,让处于迷茫的人,头脑瞬间清醒过来。诗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斧神工和人生风景的转换。短短几个字,括尽人生喜怒哀乐,百态尽览。
秋分
近来,笔者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也再尝试格律诗和新诗,也一直想区分出两者的优劣。格律诗的出现在保留历史信息,传承文化基因上功不可没,即使是现在,格律诗的存在对于文化传承和传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她表现在文化上的规律让后来者有迹可寻,随时可以追溯到光辉灿烂的昨天,也可以咏赞阔步前进的新时代,很多人在汹涌的人潮中,安静下来,阅读经典诗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感悟人生。格律诗的存在,让我们轻易可以触碰古人的心潮,走进古人的世界,领略古人的情怀。她的存在也有着新诗不能替代的位置。甚至新诗的发展也在或多或少的借鉴着格律诗的优点。读了赵学敏先生的“中华二十四节气诗书”,更多了一份对于中华古诗词的敬仰和膜拜。荡涤心灵,浮想联翩……
立冬
赵学敏先生的书法,根沃于于右任,兼蓄“二王”等,走碑帖融合之脊。在传承古人之风中,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这是传统文化滋养的功效,也是他敏而好学的成果。而《中华二十四节气诗书》正好完美无缺的把他辛勤劳作的成果展示给了大家,让大家在感受品味传统文化之美的过程中,深深沉浸于其中……惊醒!不觉感喟于古人的伟大和智慧,感恩于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能得其精髓者,诚赵学敏先生也。
冬至
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参加了申遗工作的赵学敏先生,深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中华二十四节气诗书”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大家通过举办的展览了解到赵学敏先生呕心沥血的绝世佳作。通过展览,他把自己精心创作的“二十四节气诗与书法”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让大家通过诗书结合的方式,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
说起赵学敏老师的履历,可谓光彩夺目,资深的从*经历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让他永葆自信和活力。可是,近来随着他的诗歌作品和书法作品的涌现,特别是“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的举办,一个饱涵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学者形象,跃入眼帘,走进了大家的视野,让大家仰慕。无论是古风悠悠的格律诗,还是苍劲有力的书法,他都可以长袖善舞,游刃有余,赢得业界专家学者的交口称赞。
想结束对于赵学敏先生的攀赞之时,想起在见面时忽略问先生的一个词,叫做“雊雉”。我看他在《小寒》一诗中用到了该词,“时闻雉雊歌声妙,不觉春回燕语天。”而我也在读书中也碰到了这个词,五代唐时,大理少卿康澄上书唐廷疏《五不足惧六可畏》中说:故雊雉升鼎而桑谷生朝,不能止殷宗之盛。神马长嘶而玉龟告兆,不能延晋祚之长。“雊雉升鼎”在殷高宗时视为“变异之兆”。但是有作为的皇帝还是创造了盛世。野鸡的叫声,在二十四节气里回荡,是自然规律的表现。
(武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