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倪熊
过去爬山的时候,海哥一直说:这种时候,有两种人最让人钦佩,一种是地质学家,各奇各色的石质构成,各种各样的土层年代,能够五迷三道地说出个七七八八;还一种是植物学家,郁郁葱葱的树丛灌木,俯拾即是的花花草草,能够头头是道地讲明些名目特征。应景,适时。
普遍的人当然也会因缘际会的略知一二,但要深入究竟的三四一下,没有点正儿八经的知识结构储备是没法糊弄的,这个带着科学体系的东西,不像历史道听途说,传说、民间传奇故事、神话可以瞎三话四胡编乱造。
苦楝树是我在普通平常常规多见之外还能辨识不多的树种之一。因为名字好听,所以记忆清晰,“楝”读“炼”音,苦—楝—树,念起来有点儿作孽哩啦可怜兮兮的样子,仿佛是苦难中“锻炼成长”的,还让人觉得口中也隐隐带了丝丝苦味。
这个春天的最后一些日子,我是每天晚上都住古城中心的后里,清晨从城里往环城运河对岸的家里走,路过带城桥路,中间银杏桥南堍的那棵苦楝就突然显现在了我的眼前。
当然是因为花,“绿树菲菲紫白香”,远看淡紫一片,如淡雾浅纱,一丛丛淡紫色的小花,紫芯白花,缀满枝头,花簇叶密,楝叶细碎,楝花浅紫,幽静的色彩和淡淡的香气,悦目怡神,别有风致;还因为这树不是沿桥的绿植,而是桥下小区健身场地的绿荫,一阵风过,凉意悠远,树的躯干在桥身一侧,倔强地把枝丫伸向天空,树冠冒出到了桥上,这棵苦楝因此与人十分贴近,花开即在行人头顶;还因为那座桥,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方圆附近就根本连个银杏的影儿都没有,却偏偏起了个无中生有的名字,既熟视无睹路旁太多的香樟梧桐,也视而不见桥旁独一无二的苦楝。
然后我就看到了我小学的班长王铭京同学在朋友圈晒图,说:二十四番花信风,苦楝花开了。有人惆怅,“门前桃李都飞尽,又见春光到楝花。”春天完了;有人莞尔,“开到荼蘼花事了”,楝花还在荼蘼后,苦夏来了。
其后是一个连续几天的假期,我去吴江古老的乡镇和故乡的乡亲们聚会,在八坼、平望的河边又每每见到的苦楝树,都是单打独斗孤零零的遥遥相望。
作为中国节气用语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也是由来已久,即以一种花期最准确的花为代表音讯的风候。花信风,顾名思义,简而言之,就是应花期而来的风。
早在南北朝时期,一个名叫宗懔的大臣也是著名的学者写了一部记录中国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全书共37篇,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写过“卷帘试约东君,问花信风来第几番”的南宋学者隐士高人周煇,在他著名的笔记《清波杂志》不仅记载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轶事、佚文、佚诗和佚词,也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风俗、物产等,其卷九中写道:“江南自初春至首夏有二十四番风信,梅花风最先,楝花风居后。”
和他同时期的*治家思想家程大昌写过一部以格物致知为宗旨的《演繁露》,全书前后共分22卷,又称为《程氏演繁录》,记载了三代至宋朝的杂事项,其卷一中有“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
有个传说是:武则天曾酒后失德,自说自话强行霸道下旨要求百花一夜开放,但花儿们虽然娇柔却也不惧威吓自有分寸,按部就班分时分段循序渐进,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依次亮相,顺序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这场给苍生安排的绚烂的“花之舞”,梅花率先,楝花煞尾,等二十四番花信风吹过,夏已悄然而至。
这是个姗姗的来迟,还是个最后的反悔。
南宋诗人陆游《三月二十一日作》:“蹴踘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及时小雨放桐叶,无赖余寒开楝花。明月吹笙思蜀苑,软尘骑马梦京华。懽情减尽朱颜改,节物催人只自嗟。”自怨自艾,意兴阑珊。感同身受的地方在于苦楝花开的时候,的确寒意犹在,春暖咋寒来来回回往复折腾的最后一股寒潮欲撤还留,搭着春天尾巴的苦楝既不香又不艳也不争,兀自悠悠地开花,悠悠的紫色,悠悠的清香……
楝树高大,野生野长的比较随性,枝形潇洒,说是可堪凤凰栖落。待到楝花落尽,就会结出一串串实如弹丸的楝果,生青熟*,簇生成串,任凭风吹雨打,就像叼住树枝一样,不太往下掉的。又有点似铃子,故名金铃子。
传说也是凤凰所食,其实是禽类的好食料,时常有鸟儿三三两两落在树上,吱吱喳喳地讴歌着生活。亦可入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楝苦寒,有理气止痛、驱虫疗癣之功效。苦楝子并不苦,但是皮苦,跟龙胆草一样“苦不堪言”。给小孩治蛔虫,是剥掉外层刮下里面与瘦肉一起炖汤喝,给猪治蛔虫,是用苦楝皮煮水与潲水一起喂,但也不能过量。还有说楝叶是蛟龙所畏的。
《荆楚岁时记》是这样说的:“蛟龙畏楝,故端午以楝叶包粽,投江中祭屈原。”有鼻子有眼的,好像真的似的。
辞书之祖《尔雅》中说:“叶可练物,谓之楝。”南宋罗愿的《尔雅翼》是一部名物学著作,如同字典,专门解释古书里的动植物名词汇,关于楝,是这么说的:“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尖,三四月开花,红紫色,实如小铃,名金铃子。俗谓之苦楝,亦曰含铃。子可以楝,故名。”
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時则训》中有:“七月官库,其树楝。”
宋代孙宗鉴创作的笔记类著作《东皋杂录》中记载:“花信风,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凡二十四番,以为寒绝。”
据明代戏剧作家高濂的《草花谱》中记载:“苦楝发花如海棠,一蓓数朵,满树可观。”
北宋王安石的《钟山晚步》:“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诗律严谨,语言精警,表现颇为闲澹,清婉,雅丽。
唐代温庭筠的《苦楝花》:“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晻暧迷青琐,氤氲向画图。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对于楝花形色的刻画,辞藻华美,雍容华靡。
宋人梅尧臣有“紫丝晕粉缀鲜花,绿罗布叶攒飞霞”的花言,竭尽之能事,描绘了楝花的花光明丽,绚烂夺目。
杨万里的“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飞”的巧语,则流畅自然,隽妙无穷。
而何梦桂的“处处社时茅屋雨,年年春后楝花风”也是把时节的描绘弄得非常具有动感的画面。都是大手笔,都是大诗人,见机行事信手拈来的咏花诗也都写出了时代和作者的特点。
写过《中国词学史》的近代词学大家薛砺若,在他的代表著作《宋词通论》中把北宋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曾写过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的谢逸,评述为五代花间派唯一传人。
谢逸填过一首著名的词《千秋岁·咏夏夜》:“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苹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馀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後,一钩淡月天如水。”
淡淡着笔,轻轻点染,抒情细腻,清新婉丽。词风和意境的描写,情趣和怀人的幽思,都十分妥帖,融合度非常之高。以景结情,不露痕迹,天衣无缝。真可谓是:言语依依,香味清新。其意味深长足以让人意犹未尽*牵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