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开心麻花凭借《夏洛特烦恼》在影视圈一飞冲天成了喜剧界的扛把子之后,喜剧类作品便以倍速争相登上大银幕开始了与其他影种的拉锯战。
近期不论是全民免费线上观看的《囧妈》还是下片之后主流平台放出的《半个喜剧》,都获得了不低的讨论度。
喜剧是潜在被需求产品。
什么叫潜在需求?
学术上对于潜在需求的定义如下:
潜在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怀有强烈的需求愿望,但由于市场上没有现实的或理想的商品,只能待机购买的现象。
我们把“消费者”替换成“观影群众”,把“某种商品”替换成“喜剧电影”,把“消费市场”替换成“影视业发展市场”,喜剧的被需求性便有了清晰的脉络。
那为什么观影群众会对喜剧电影产生潜在需求?相信看到这里的每位读者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消遣时间,强行释压,陪亲伴友,业余谈资......
简单来说,就是喜剧在所有影片类型中能最大化地给人们带来欢乐。
现代人被丢进快节奏生活的大缸里,一搅,就是一幅众生相。终日起早贪黑朝九晚五忙里忙外,忙着做表格忙着约客户,手头有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报告维不完的人脉,却唯独没有时间忙着体会一下心情。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麻木人生需要喜剧这剂强行针。
笑吧,哪怕片刻,也行。
所以大家都纷纷捧着爆米花走进电影院,感受着被人群包裹之下的安全感,享受着和四周素昧平生的人在同一个笑点上,释放出高浓度的多巴胺。好像在那个时刻,自己才更真实,也更容易被这个世界接纳。
自古人生何其乐,偷得浮生半日闲。
喜剧这碗鸡汤,真香。
接着我们来说针对市场上存在的这种潜在需求,企业市场营销的任务就是努力开发新产品,设法生产和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的产品和劳务。
那么这个解决措施对应在喜剧影视业中,就是从舞台到银幕的转变。近几年,优质的喜剧话剧被纷纷搬上荧屏。
《驴得水》、《夏洛特烦恼》、《你好,疯子》、《李茶的姑妈》、《羞羞的铁拳》等都完成了话剧到电影的跳跃。
话剧被开发成电影这种新产品后,即满足了许多因票价,距离,场次等原因无法到场观看的潜在观众。让作品本身走进千家万户,顺利地将“剧迷”变成“影迷”,将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
并且,对于作品本身而言,喜剧类的作品不像传统严肃话剧那么有厚重感,搬到银幕之上并不会因丢失原生话剧中更着重烘托的舞台效果而黯然失色。相反,电影拍摄本身会比话剧表演的可发挥空间更大,取景布景范围广,后期制作方法多,演员们的细节表演更容易被捕捉,呈现出的观赏性会更丰富。单从拍摄角度上来讲,哪些镜头是要拉远景,哪些是一定要怼到脸上拍的,电影和话剧放在一起,谁更掌握发言权,一目了然。
所以从市场营销中的潜在需求框架下来看,喜剧,就是一个赤裸裸的被需求产品。全中国一大半的人,都是喜剧的潜在观众。总有一天,会在内力或外力的推动下,成为喜剧的现实需求者。
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喜剧需求者?
不用你费力,大环境顺水推舟。
简单地说几点。
每一个玩笑的背后,都藏着认真的意味。
这是我拒绝喜剧很多年,却被喜剧蒙头一棍打醒后的第一句话。
从前总是在言情小说里看到这句蹩脚的表白脚本,顺口读过一遍口齿间都会留下老旧套路酸涩的味道。但是待我看懂喜剧后,终于明白了现实生活中认真的玩笑有多烫嘴。
“你这个样子还想当协警,你当个孙子吧!”—《无名之辈》
细细想来,现在的人越来越不会认真说真话。为什么不敢,因为现在的人什么都不稀罕,就惜命。从嘴到键盘,从文字到截图,唾沫横飞辣手摧花三观尽碎硬生生擦出夺命火花之后却可以以嘻嘻哈哈的“玩笑”两字体面收场。
多么认真的玩笑。你品,你细品。
现在的人也越来越不敢认真说真话。常言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古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自训放到现在全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在为良心虚拟地活着。现实中多少人是怀着一颗热烈的心,说着一番稀碎的话。
宁折不屈的人硬是被玩笑扳弯了。还大言不惭地称那是说话的艺术。
“我开玩笑的,何必当真。”
万事皆可玩笑,你说好笑不好笑。
认真的玩笑还能有多烫嘴呢?
单一句“我养你啊”,就能让人笑到鼻子冒泡。
高压力下的生活,需要喜剧的强行释压。
高压力下,大多数年轻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据不完全统计,如果把轻度的神经衰弱归属于亚健康状态,中国十个人里面有五六个都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如果把重症神经衰弱归属于抑郁症,全中国大约有千分之二三的人中镖。并且,隐形抑郁症正直线上升。
年轻人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早八点到晚八点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晚八点到早八点是像动物入眠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浅睡保持警惕。学生有学业的压力,上班族有工作的压力。
拿我自己举例,在复习考研的那几个月中,每天都在和压力焦虑做斗争,身心俱疲却不敢停,每天醒来都强行告诉自己今天必须又是一条好汉。为了不让自己抑郁(这是一句烫嘴的真话),每天中午吃饭的时间我都是搜刮各种喜剧电影拿来就看,平时笑点挺高的我在那段时间笑点跌破零点,一顿饭下来腮帮子都给我笑僵了,心里的压力,也像是放了气的气球,瘪了。
这种强行催吐的释压方式虽然是死马当活马医,但是不得不说疗程短,见效快,超出了患者的预估值。非常可悲。
也许是那个曾经深陷情绪泥潭的我开发了自己更多的接受力,在恰当的时刻,找到了喜剧的正确打开方式,使得我更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群疯癫的人,用喜剧这张皮,填补生活的千疮百孔。
因为还不能够戳穿生活的苦,只能渲染生活的乐。能有一刻的欢愉,已是难得。
喜剧,真香。
懒得思考。
这是一句不太好听的大白话。但不得不说,在喜剧作品的受众当中,确实存在着这么一群人。他们看任何作品时都懒得思考,所以喜剧正合他们胃口,管它酸甜苦辣咸香鲜,能够下饭,就可以了。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资深影迷对喜剧有着纯天然的偏见,其实他们不是对电影作品本身有偏见,他们是对看电影的那群人,有偏见。
因为喜剧本身的受众等级不是很高。它不像科普类作品,需要观众记住一些又长又面生的学名和它所发挥的作用才能对号入座;也不像历史类作品,你得首先明白什么是白话文,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半白话半文言,还得有较好的语言功底,才能听懂这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这也是为什么《长安十二时辰》开播不久就有大批人弃剧的原因;悬疑推理看起来太烧脑,科幻片脑洞又没那么大,人机匹配不上,脑前额叶早就掉线了。
但喜剧就不同了,你只负责哈哈哈笑就行了。
为了不以偏概全,为了让结论更加严谨,我们继续往深了探讨,它势必会牵扯到作品质量的问题。优质的喜剧,定是从台本到演员到台词到画面都精良吸睛,但是劣质的喜剧可能就有点三俗甚至辣眼睛。前者是通过冷幽默和潜台词博得观众一笑,而后者可能通过画面刺眼声调张扬引得众人大笑。
大部分的人肯定会说我不一样我看的是前者高级的喜剧,但是你看喜剧时候的眼动速度和脑动速度会和看推理类作品时一样吗?更不乏有一撮人虽是选择了前者高级的喜剧,但是因为不想动脑懒得琢磨所以只get到了个别浅显的笑点,剩下高级的都被过滤掉了。
所以从结果看来,大家就别五十步笑百步了。不加褒贬地说,喜剧本身的性质就是让人轻松、娱乐的一个剧种,所以茶余饭后,抛开一切重负,让头脑风暴停一停,让子弹飞一会,让自己乐一乐,也是无可厚非的。
综上所述,喜剧这个潜在被需求产品在大环境的顺水推舟下博得了越来越多的影迷的青睐,只希望大家在观影的时候能多一些思考。因为也许我们过不明白的人生,早在喜剧中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