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膳食养生、药膳养生等等健康养生方式,都离不开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从常见的花椒、生姜、葱白到名贵的人参、冬虫夏草,植物、动物、矿石都是中药的覆盖范围,甚至连人本身的头发(血余炭)都是中药,就连平时喝的水,井水、河水、雨水在中药古籍上都有明确的记载其区分。
既然都是中药的范围,那么就有中药的四气五味的分类。跟我一起科普一下什么是四气五味。
《神农本草经》序录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这是有关于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的概括。
每一味药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偏性。历代记载药物的古籍中,首先标明其“气”与“味”,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中药本身并无温热寒凉,是其在治疗或者养生过程中对人体的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而“寒”与“凉”或“热”与“温”之间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如药物描述中“大热”、“大寒”、“微温”、”微凉”等都是说的四气。在阴阳学说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另外,四气以外还有一种平性,寒热分类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缓和的一种中药,如*参、山药、甘草等。关于“平”的界定自古医家见解不同,不过据《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都有记载。
前面提到过,温热寒凉是针对治疗和养生中人体的反应而定,一般能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属于寒、凉;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属于温、热。
比如在养生过程,寒性体质多以生姜、人参等温热性的滋补;而热性体质反之。但是体质也是一方面,要全局考虑才能更健康的养生。中医养生虽然有整体观念,但也需要考虑四季变化、某一症状等因素。
五味在《*帝内经》中有系统的论述,是配合四气共同更加明确的阐述药物的作用功效。
五味既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实际上现在医家讲,还有淡与涩味,因而不是五种,因为酸苦甘辛咸五种是最基本的五种药味,所以仍然称五味。
五味最早是药物真是味道的反映,慢慢随着医学的发展根据对人体作用不同而归纳。
一般来说,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而具体的来说。“辛”有发散、行气血的作用;“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的作用;“酸”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作用;“苦”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等作用;“咸”有泻下通便、消散结块的作用,此外还有“咸走血”之说;“淡”有利水消肿的作用;“涩”作用与“酸”相似。
四气五味是基本的药性,此篇文章主要是科普基本的传统四气五味养生知识,在以后的文中我会更详细的分类分析。
中医的四气五味只是药的特性,也要灵活运用,尽信书不如无书。自古医家的很多非常知名方剂方法也是违背了常理,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尽量按照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健康养生,毕竟古人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