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感受汉末三国时期的严寒
TUhjnbcbe - 2023/8/9 21:30:00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葑籁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建安十二年()年五月,曹操率*征讨乌桓。八月,纵兵攻击,大败乌桓。九月,曹操引兵返回,作《步出夏门行》,分别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

本诗为第三解《河朔寒》,当作于这年的秋冬之际。各地的风土人情大不相同,初冬的*河以北地区已感受到彻骨的严寒。途中,看到河水中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前行;土地被冻得十分坚硬,用锥子都扎不进去;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在凛冽的寒风中飘摇。天气愈发寒冷,河水完全冻结不再流动;冰面坚厚,车马队伍可以踏冰渡河。此地的百姓所忧虑的是生活贫困,他们民风好勇尚武,目无法纪,轻易做违法的事。让人不禁叹息,心中充满了忧伤。

曹操活跃于东汉末年,此诗描写了*河以北地区初冬的严寒状况与民风特点。按照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观点:以冬季温度的升降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五千年来,我国交替出现了相对寒冷期和温度期。其中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从而掀起魏晋南北朝一波寒冷期的序幕。至东汉末年,冬天的严寒与前代相比已经明显。寒冷的气候为队伍行*作战、百姓生活带来了影响,曹操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如果说曹操此诗不能作为竺可桢观点的直接论据,那么《三国志》有关的记载倒是有力的证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初六年(年)十月,(曹丕)行幸广陵(属今江苏省扬州市)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和如今农历十月的扬州比,三国时期的天气确实比现在寒冷。

几千年来,中国气候经历了许多变动,但它同人类历史社会的变化相比毕竟缓慢得多;生活在某个时代的人们很难感受它的变化。但天行有常,大自然始终按照其自身规律运行着,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受汉末三国时期的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