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二十四节气唤起农俗记忆
TUhjnbcbe - 2023/8/5 20:40:00

日前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二十四节气摄影展,农事里的劳作场景,各地传统农俗唤起不少人的记忆。可是也有人担心,如今农业技术发达了,人们把传统农俗丢了,尤其是许多年轻人,什么节气种什么,什么时节干什么农活,都不甚了解。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逐步告别看天吃饭,有人认为,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二十四节气,对农事活动的指导功能越来越弱,节气已经过气,应该躺进历史博物馆。调查显示,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节气演化而来的农事谚语也正在被遗忘。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积累,不仅不能丢,而且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内涵,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二十四节气仍然是农业生产的好帮手。“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在不少现代农业园区采访,农技人员纷纷表示,技术再先进,也要抢抓农时,遵循作物自然生长规律。比如,谷雨前后雨水充沛,我国东北地区水稻育苗插秧,华北地区小麦抽穗扬花,南方早稻进入移栽高峰,田野上涌动着劳作热潮。可见,许多农民还是节气的自觉使用者,依据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开展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也是人们生活的好助手。“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雨水日晴,春雨发的早”……成千上万条节气谚语指导着人们衣食住行,数据表明,有关二十四节气论著中,饮食养生类论著占总数的48%,节气与中医关系密切,为养生保健提供建议参考。找准百姓需求,通过数据化手段推广节气生活指导,就能更好服务百姓生活。

针对年轻人不太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问题,要想方设法让二十四节气走进农村社区、学校,开展农事体验活动,通过节气民俗实践,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丰富的民俗文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具有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保护者,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都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利用其中的优秀元素,通过创意策划、文创产业开发,让农民从中获得收益,从而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积累,不仅不能丢,而且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内涵,让它重新焕发生机。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当代年轻人不应该忘记中华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十四节气唤起农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