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已至,年味儿愈浓。因庚子之年闰四月,人们对辛丑春节的期盼,比往年多了整整一个月。初入腊月门,大家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忙年”了。俗说“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确腊八之后的节日就是“小年儿”了。而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收尾,虽然外表尽是饱经风霜的冷酷,却总能化出丝丝温情。春节已近,迎年气氛浓厚。亲友相见,热火朝天。今年的腊八巧遇大寒,当佛教盛节与传统节气大寒在冬日暖阳里挥手相见,必将碰撞出更加浑厚的隆重与喜悦。此情此景,岂是一碗腊八粥就能解决?
冬至是昼夜长短变化更替的轮回起点,那么大寒便是冬去春来节令回环的最后一站。大寒,顾名思义,必是人间最冷天。但实际上在中国半数以上的地区,处于“四九”中的大寒,气温要稍暖于“三九”中的小寒。也许这就是极则必反,在小寒将气温推至冷峰极点,大寒之冷必将开始趋于消散,为周而复始的春日温暖所铺垫。
今年大寒,自腊月初八至腊月二十一日。往往人们真正的忙年,就在这腊月中旬,以便为年关的尽情欢愉,留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闲。“大寒迎年”的风俗,遍布各地民间。除旧饰新,购置年货,各种吉庆操办。朔风渐劲,却有寒冷抵不过的迎年热情。“大寒迎年”的风俗,主要有十说:
1.食糯米饭。糯米,温性驱寒,滋阴润燥,口感粘软,深受吃货们喜欢。大寒节气当天,自古流行食糯米饭。然而今天为满足口味多样性,人们更是加入了各式的豆类杂粮,追求着更丰富的色泽,味道和营养。
2.制腊味。腊月的本意,源于猎取禽兽肉物,来祭祀供奉先祖。《周易》中也有关于腊味的早期记录。把一些肉类用盐或酱味料腌渍之后,放于通风处挂晾风干。大寒期间,是一年中降水最少的时节,天气干燥,气温又低,腊味在制作过程中不易滋生细菌,适合风干保存。如今人们对腊味食品愈加追捧,很多南方地区,入冬就开始着手制作起了腊味。腊八,又是始于南北朝时代的“腊日”,腊月腊日,自然少不了腊味上桌。
3.纵饮。宋代方回《永乐沽酒》:“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东汉蔡邕《独断》:“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年关,各种聚会宴请不断,纵情畅饮,杯酒言欢,话不尽的年终之感。
4.作尾牙。最近一直流行“大寒遇腊八,喝粥作尾牙”之说。作尾牙,是我国南方局地的习俗,主要流行于闽南和台湾地区,很多北方人表示并不了解。它其实就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农历的腊月十六,是尾牙之日,全家人要团聚在一起食尾牙,我们俗称的“打牙祭”便是由此衍生。而今的企业年会少不了美酒大餐、联谊宴请,皆源于闽南“尾牙祭”的习俗。
5.除尘。新年新岁,除旧迎新。春节到来前,家家户户必定要除旧扫尘。俗话说“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扫除旧尘,便是扫除过去一切霉运,以更好的姿态去开启新年好运。
6.洗浴。同除尘一样,屋子要打扫,个人卫生更要搞好。年前的洗浴,就是要洗去一年来所有的烦恼与晦气。旧时,冬季寒冷,洗浴条件有限,春节来临前,人们会以各种方式取暖沐浴,来一场热气腾腾的岁末洗礼。
7.趁墟。在古代,除了农历的十日外,其他皆墟日,人们可以去趁墟购物,有些类同今天的农村集市赶场,这恐怕是迎年中最热闹的场面了。购买物品,置办年货,如今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在迎年中的每一天,都是人山人海,纷至沓来。
8.赶婚。腊月里小年儿前,应该是一年来婚嫁喜事操办最多的时节。腊月民间请神祭拜的传统,由来已久。诸神们降临人间,人们觉得此时做事有神灵护佑。良辰吉日,百无禁忌,最适宜成婚嫁娶。此时又是农闲时节,迎新又迎年,美在两全。
9.糊窗。最早就是用红纸装裱,糊上窗户,增添节日的喜庆。还要贴窗花,即用红纸剪成各种吉祥寓意的图案,贴在房门或窗户上,增加吉祥寓意与生气。
10.贴年红。这也是春节前大江南北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迎年风俗。贴福字,贴春联儿,贴门神,挂年画,创造一切红红火火迎大年的气氛和节日的吉庆场面,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和美好祝愿。
当腊八遇到大寒,我们操办筹备着迎年,依然不要忘记,坐下来品味那碗腊八粥的暖心蕴慰和糯米饭的清香甘甜。当然最让我们庆幸的,是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纵情畅饮和享用“打牙祭”的美味大餐。
二十四节气,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大地上被演绎得光耀璀璨。一切美好的寓意,镌刻于每一个节令的欢喜。大寒,岁末华章,轮回又始!坚冰深处春水生,锦鲤寻梅游子归!我们已踏上通往春天的高铁,鼓乐喧天,岁岁迎年。破寒迎暖,期待杨柳水岸,燕声呢喃,酝酿一场繁花绽放的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