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
TUhjnbcbe - 2023/7/17 20:52:00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开始,单数节气为“×月节、”“节气”,偶数节气叫做“中气”,一个月中一个节气,一个中气。干支历不同于阴历,每个月节气日视为这个月的第一天,中气则视为十五。这一点与西历接近,但是又有不同,每月的开始以节气相交日确定。一年四季为春夏秋冬,分别从“四立”开始;每个季度三个月,分别以“孟”、“仲”、“季”相称,比如孟春、仲春、季春,等等。干支历月份也称作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但是这个月份的起止不是按照月亮的朔望决定的,这是与阴历不同的。阴历以月亮一个朔望周期为一个月,初一是朔、十五是望。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由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划分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又叫做“四序”、“四时”。每个季度的第三个月叫做季月,即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四时中各有一个“季月”,因而有了“四季”的说法。

二十四节气中最受古人重视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都是表示时间的,叫做“四时八节”。四时就是“四立”,划分季节,两分两至代表着昼夜的长短。春分、秋分都是昼夜分平,春分之后昼长夜短,秋分之后昼短夜长。夏至、冬至是时间变化的两个极端。夏至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夏至之后白昼逐日变短,黑夜逐日延长。冬至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之后白昼逐日延长,黑夜逐日变短。

与此同时,“四时八节”解释冷暖温度的变化。这和太阳光线直射地球位置的变化是相适应的。春分的这一天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时我国所在的北半球阳光是斜射的,正是微暖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夏至这一天,阳光至射在北回归线上,我国所在的北半球是炎热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秋分这一天,阳光的直射点又回到赤道上,我国所在的北半球是温度的秋季,南半球是夏季。冬至这一天,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我国所在的北半球是寒冷的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二十四节气中,雨水、谷雨、小雪、大雪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寒、大寒都是反映冷热变化的;小满、芒种是反映农事的;清明是反映空气质量的;惊蛰是反映物候的。

二十四节气还包括七十二候,每个节气三候,每候五天。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雁来、寒蝉鸣、蚯蚓出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二十四节气产生始于殷商时代,成熟于西汉,对中国农耕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至今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民众依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和生活,安排养生和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经历史发展,农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查看完整版本: 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