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小寒酷寒将至,年味渐浓人境物候
TUhjnbcbe - 2023/7/9 21:14:00

李建中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月4日-6日,今年在1月5日。为何叫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阐释的:“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十二月,指农历岁末的腊月;腊月初迎来小寒,腊月半迎来大寒。

顾名思义,小寒的气候特点自然是冷,但还没有冷到极致,故名“小”。“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此时的北方广大地区已进入到最冷时段。不过,伴随着小寒的到来,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也将感受到日浓一日的年味。

小寒携手腊月到

四川等地谚语说:“小寒大寒,准备过年。”小寒携手腊月一同到来,春节越来越近了。腊月,是农历岁末十二月的别称。古人对每个月份都有很多称呼,十二月除了叫“腊月”外,还有“末冬”“腊冬”“嘉平”“季冬”等别称。

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呢?通常的说法是:这一时段天气干燥少雨,吹着寒冷的偏北风,最适合制作和风干腊味,所以称“腊月”。“腊”字的本义是“干肉”,也指一种把肉类用盐或酱腌渍后,再挂到通风处风干的肉类食物处理方法。早在《周礼》《周易》等著作中,就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

腊月处在新旧年份交接的时段,是一年中祭祀活动最多的月份,有着全年最为丰富的民俗活动。首先迎来的,是腊月初八的腊八节。民谣这样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到了腊月下旬,几乎每天都有相关的民俗活动。二十三,北方地区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祀灶神的日子,南方地区则在二十四祭灶。“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二十四打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大扫除,川渝等地称为“打扬尘”。“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推陈出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晦气和穷运统统扫出门去。

二十五这天,各地习俗不尽一致。有“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的民谚,也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至于贴窗花、贴福字、贴对联等内容,从这一天开始也可以根据自家的情况和心情分头去做了。不少地方还流传着玉皇大帝于这一天亲自下界察访人间善恶以定来年祸福的说法,所以有“接玉皇”的习俗,家家祭祀祈福,谨言慎行,争取好的表现。北京人把这一天叫“稽善恶”,说是神仙下界视察之日,人们都言行谨慎,唯恐被神仙“稽查”到什么。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这天,人们的主要任务是准备过年的肉食。养猪的人家杀猪,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鸡鸭,还要赶集采购鞭炮、春联、香烛、玩具等年货。所以,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热闹。“二十八,把面发。”北京习俗是在这一天把面发好,多数地方则在这天赶制过年的面食糕点。腊月二十九,是老北京人蒸馒头的日子;还有的地方这天要在户外焚香,上坟请祖。

过去,条件再差的人也要在腊月三十之前洗个澡,除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来年的新春。年三十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日子,各行各业停工停业,人们都在家里与家人团聚。除夕夜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吃年夜饭、辞岁、守岁、给压岁钱……整夜鞭炮声不绝于耳。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新的一年到来了。

梅雪争春未肯降

南宋诗人卢梅坡,写有著名的《雪梅》诗,开头两句是:“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小寒时节,腊月前半,气候和物候方面最显著的特征便是雪花飘飘和梅花绽放。寒风中的积雪,雪地里的梅花,成为这一时节最引人入胜的景象。

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白天吸收的热量依然少于夜晚散失的热量,加之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俗话说“冷在三九”,小寒通常处在“二九”到“三九”的时段,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寒冷,但气温亦明显下降。

“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小寒和大寒是一年之中公认的最寒冷时节,它们俩哪个更冷呢?从字面意思看,应该是大寒最冷,小寒次之。但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所以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不过在南方大部分地区,最冷时段是在四九天的大寒时节。在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北方地区,既然小寒比大寒还冷,那为什么还叫小寒呢?这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古人没有精确量化气温的仪器和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冰是否结得更厚、地冻得是否更硬来判断寒冷的程度。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寒冷的时间长了,冰层会更厚,地冻得会更硬,所以会得出大寒更冷的结论。其次,古人界定寒冷的程度,会受到主观感受的影响,小寒时人们抗寒能力会强一些,大寒时则会累积更多的寒冷感受。再次,古人信奉“物极必反”的理念,夏季开始转凉就是秋,冬季开始回暖就是春。两个极致季节的巅峰总是在最后,夏季是由小暑到大暑,冬季自然也该是由小寒到大寒了。

小寒时,天气的标配是雪花飘飘、银装素裹。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物候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古人是这样归纳小寒三候的:“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雁北乡”的“乡”,又写作“向”,是趋向的意思。古人认为,大雁是一种顺应阴阳变化而迁移的候鸟,小寒时阳气已开始萌动,所以敏感的大雁开始想念西伯利亚的故乡,并准备向北方迁移了。“鹊始巢”,是说小寒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它们感觉到有所增加的阳气而开始衔草筑巢,准备繁殖后代了。“雉始雊”的“雉”,指野鸡;“鸲”(gòu),为鸣叫的意思。冬天是寂静的,雉雊是小寒时节少有的“鸟语”。小寒到了,雉鸠会雌雄同鸣,开始求偶了。

除了上述三候外,梅花是寒冬腊月名声最响的植物了,独立寒冬,傲雪绽放,引男女老少齐称赏。此花的开放,给了冬天蛰居的人们一个外出的理由。

数着九九过寒冬

我们该怎样过好小寒节气安然渡过寒冬呢?千百年来,各地的人们在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等方面总结出了一系列经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小寒民俗。

猫冬避寒。在古代,冬季是难得的农闲时候,宅在家里成为一种有效的避寒方式。从前,北方人把美满生活形容为“老婆孩子热炕头”是有道理的。躲在屋里“猫冬”,坐在炕上“唠嗑”,没必要不外出,是北方人冬季生活之日常,也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写照。天寒地冻之时,一家人坐在一起,围炉吃喝谈笑,那就是幸福!

食补增暖。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小寒时节用食物滋补身体的好处。此时气温低,应尽量选择温热食物、御寒食物,为身体补充营养和能量,如羊肉、牛肉、红枣、萝卜等。在广东,一直有小寒、大寒时早上吃糯米饭驱寒的传统习俗,当地人认为,寒冷的季节最适宜吃糯米饭,吃后会感觉全身暖和。吃糯米饭时得配上炒香的腊味、花生米、香菜、葱花等材料。腊味的脂肪含量高,所以是糯米饭的最佳搭配。过去,南京人过小寒时有煮菜饭来吃的习俗,通常是用矮脚*青菜、咸肉片、香肠片、板鸭丁和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的矮脚*、香肠和板鸭都是南京名特产,这样的“菜饭”营养非常丰富,养身又耐寒。据清末张焘的《津门杂记》记载,过去天津地区有小寒吃*芽菜的习俗。*芽菜是天津特产,看起来嫩*,吃起来脆嫩香甜。

药补御寒。古人把“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邪”,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所以,小寒时可适当进行药补,以防御寒气侵袭。药补需因人而异,对浑身乏力等气虚体质者,宜用红参、红枣等补气;对头昏眼花等血虚体质者,宜用当归、熟地等补血;对夜间盗汗等阴虚体质者,可用虫草、白参等补阴;对手足冰凉等阳虚体质者,可用鹿茸、杜仲等补阳。寒冷的冬日还可酌情使用膏方,以预防和治疗疾病、滋补身体。过去,每到小寒时节,需要膏方的人多,老中医和中药房都非常繁忙。

运动御寒。谚语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运动的重要性。谚语又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勤奋努力的人常年都不懈怠,在最冷的三九天和最热的三伏天也要坚持训练和锻炼。多运动、多锻炼,是三九时节重要的强身之道。此时锻炼,不仅可加深呼吸、加强消化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还能锻炼不怕严寒的坚强意志,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在冰天雪地的小寒时节,滑雪和溜冰是应景的运动健身项目。

数九迎春。我国自古就有冬至后“数九”的习俗。数九,又叫数九九,是民间一种计算寒天的方法,俗称“数九寒天”,数到九个“九”,就到春天了。数九除了各种歌谣或顺口溜外,还有一种九九消寒图,也称为“画九”。九九消寒图像九宫格一样,每个格子里有九个圆圈儿,每过一天涂一个圆圈儿。另有一种九九消寒图是在纸上画一枝素梅,在梅枝上画八十一个梅花瓣儿,每天用彩笔染一瓣花,全部染完后,春天就来了。数九的歌谣、顺口溜或消寒图,既是人们千百年来对气候物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人们都希望通过以“数九”这种闲适的方式,把无聊过得有趣。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寒酷寒将至,年味渐浓人境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