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有道理吗 [复制链接]

1#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人将天文与自然节律巧妙结合在一起,其中智慧可见一斑。

由此衍生出来的诸多俗语,更是让时令文化引人入胜。老话“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便是其中佼佼者,可这究竟是何含义,却没多少人明白。

早立秋与晚立秋

所谓立秋,便是秋天开始的意思。当这一天到来,也就意味着今年的季节到了秋天。只是古代俗语中的立秋本就是同一天,为何会有早晚之分?

古代年历有平闰之分,最简单的辨别方法是2月份究竟有二十八天还是二十九天。这一微小区别的存在,便使立秋在每一年的具体时间都不一样。

此外,具体立秋时间,还会受当年的实际时间基准影响。进一步导致立秋出现早晚各不相同,由此便产生了早立秋与晚立秋之分。

那么何为早立秋,何为晚立秋呢?

古人对此通常提出两种判断方式,其一是某一年的立秋若是在上午,这一年的立秋就被称为“早立秋”,若是在下午,那就被称为“晚立秋”。

倘若是早立秋,之后的日子便会让人感觉凉飕飕,生活十分惬意。可若果是晚立秋,天气便会持续炎热,无论人还是牲畜,都会热的受不了,于是就有了热死牛的说法。

其二则是以立秋所处的农历月份进行计算,所属在农历的六月,就可以看做是早立秋。反之在农历七月,则只能当成是晚立秋。

切记,这里的辨别方式以农历为主,用公历去看待立秋的相应月份,势必会导致错误的认识。

中国古代传统俗语,套用到西方日历身上,不伦不类。

可如果出现在农历七月的早上,这算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呢?各个地区的人给出不同的答案,不过按照大部分认知来看,人们主要还是以月份为主,也就是晚立秋。

古人曾言秋高气爽,也曾提及秋风萧瑟,对同一个季节产生不一样的认知,原因就在于早晚的区别。倘若继续细分下去,甚至还会有公立秋和母立秋的区别。

所谓公立秋,就是指出现在农历月双日,母立秋则是出现在农历月单日。当然,这里的“公”与“母”,指的都是炎热的农历七月晚立秋。

若为晚公立秋,那便是晴空万里、秋色宜人。反之若是晚母立秋,接下来的日子大抵不会太好过。尤其是需要下地干活的农家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十分难受。

然而古代社会又能如何,地里的庄稼总不可能不闻不问。到了下地劳作的时候,谁也没有办法推辞、拖延。人能够和天气征求妥协,庄稼却无力在“残酷”的天气下坚持。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外如是。即便到了今天,农村之中的生活依然没有多少改变。立秋对寻常百姓的影响,看似毫不相关,实则无孔不入。

至于另一俗语中曾提到的“春要早打,秋要晚立”,也主要是希望晚立秋为公立秋。如此天气之下,农家也能多一点收成。达官贵人们不在乎,百姓却异常重视。

尽管地域的不同,导致早晚立秋对相应地区的相应影响也不完全相同,可绝大部分地区,仍然依从俗语的规律。世人无力改变,只能祈祷天公作美,避免秋来炎热。

今年立秋

了解早晚立秋之分,自然就能知晓今年立秋属于早晚哪一个阵营。日历显示,今年立秋在公历8月7日,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十。

如上文第二种判断方式所言,农历七月的立秋,晚立秋当之无愧。更何况今年立秋具体时间为晚八点二十八分五十七秒,进一步确定了晚立秋的身份。

不过农历初十为双日,立秋当为“公”。可原本应该令人神清气爽的天气却异常炎热,也说明古人的判断,并不完全准确。

尤其在某一些地区之中,炎热的天气情况,甚至已经影响到工作的进度。如此情形,实属罕见。这也警戒后人,了解并学习古人智慧之前,也应该有自我判断。

民间的俗语,大都分为两类,一类如早晚立秋之说,人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观察,最终总结出与实际情况相去不远的规律。

另一类则比较荒唐,甚至只是为了说着顺口,后人若是听之信之,必然捡了芝麻丢西瓜,一无所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