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s://mysk.familydoctor.com.cn/schedule/319985/芭蕉在我国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汉代班固编撰的《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中有:“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穹穷昌蒲,江离蘪芜,诸柘巴且。”这里的巴且就是芭蕉。汉代地理书籍《三辅*图》中提到,汉武帝在扶荔宫种植奇草异木,其中有“甘蕉十二本”。
芭蕉也叫甘蕉,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中提到了甘蕉,“亦名芭蕉、夭苴、芭苴。气味甘、大寒、无*。”南北朝沈约写了一首《咏甘蕉诗》:“抽叶固盈丈,折本信兼围。流甘揜椰实,弱缕冠絺衣。”
三国时期吴国丹阳太守万震编写的《南州异物志》中记载了三种芭蕉——“最甘好者为羊角蕉;其一如鸡卵;其一如藕子。”
晋代嵇含编写的《南方草木状》中也提到了三种芭蕉——“大如拇指长而锐有类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种子大如鸡卵,有类牛乳,名牛乳蕉,微减羊角;一种大如藕子,长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下也。”但是书中写道:“剥其子上皮色*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疗饥。”不知道是不是芭蕉变种了,如今的芭蕉和葡萄吃起来味道是很不一样的。
宋代周去非撰写的《岭外代答》中记载了芭蕉干的做法——“去皮取肉,软烂如绿柿,极甘冷。四季实。以梅汁渍,暴干按匾,所云芭蕉干是也。”
明代马欢编写的《瀛涯胜览》,记载了曾随郑和三次下西洋时的亲身经历,书中提到满剌加国(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占城国(今越南南部)、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带)、苏门答刺国(今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等地方的水果有“芭蕉子”,特别是锡兰国(今斯里兰卡)“土不出米,惟食山芋、波罗蜜、芭蕉子之类,或海中捕鱼虾而食。”当地居民把芭蕉当作了一种主食。
清代李调元撰写的《南越笔记》中记录了多种芭蕉:“子以香牙蕉为美,一名龙奶。奶,乳也。美若龙之乳,不可多得。然食之寒气沁心,颇有邪甜之目。”“曰牛乳蕉,曰鼓槌蕉,曰板蕉,皆大而味淡。”“鼓槌蕉有核如梧子大,而三棱。”“曰佛手蕉者,子长六七寸,小而皮薄味甜,是皆甘蕉之知名者。”
芭蕉茎中的汁液叫芭蕉汁或芭蕉油。清代鲍相璈编写的《验方新编》中记载了取芭蕉油法:“以竹筒插入芭蕉树内接取之。”芭蕉油性寒味甘,具有清热、止渴、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