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是药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案例,药食同源在 [复制链接]

1#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源”,很多中草药,既可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同时也是很好的食品,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蔬菜、水果常常也都同时具有食与药两方面的性能。《*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祖国医学第一部经典著作《*帝内经》中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至理名言。文中“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等句,指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单靠药物,必须密切配合饮食调理。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治病,十去其六;常*治病,十去其七;小*治病,十去其八;无*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古代名医扁鹊也认为,饮食调理是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至宋朝,《太平圣惠方》中列出了对28种疾病进行食疗的具体方法:如水肿病人食黑豆粥,咳嗽病人食杏仁粥,明确了饮食的治疗学意义。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邀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已设有“食治”专篇,收载药用食物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类。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璞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滋养身体为“补”,排泄体内废物为“泻”,这些“补”或“泻”的药,都取自于食物,多在谷物、果实、豆类、蔬菜类、动物性食物和矿物质食物之中,如红小豆、黑豆、绿豆、冬瓜、*瓜、海带、鲤鱼、葱、姜、薏米等,都具有利尿、消肿、发汗、解*等作用。我们每天食用的蔬菜、谷物、水果等所有的食物,都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在古代,人类就对坏血病很熟悉,欧洲有关坏血病的记载始见于13世纪十字*东征。年Gama号船绕好望角航行时,名船员中有名死于坏血病。患者牙眼出血,牙齿松动,有一点外伤就很难治愈,病人越来越虚弱,终致死亡。16——18世纪,这种病流行于经历长时期航海生活的人群中。坏血病是因饮食中缺乏维生素C所致,由于这种病人体表被轻轻一碰就会出血或出现紫瘫,所以才被称为“坏血病”。有趣的是,中国古代的远洋船队却没有坏血病的记载。从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有关史料中了解到,在当时中国船队的食谱中,包括有用新鲜蔬菜制作的“泡菜”和用*豆孵生,出的*豆芽,以及饮料绿茶。中国船员正是食用了富含维生素C的上述食物,才奇迹般地免遭坏血病的威胁。这不仅是中国传统食物综合营养功能的生动体现,也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深厚的科学内涵。有不少中药,人们也常当作食品来服用,如枸杞子、首乌粉、冬虫夏草、薏苡仁、金银花、西洋参等。正是由于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当作食物,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的效果,所以,古代医家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与药物等同起来。古人还常将一种食品的食疗功效比喻为一副中药复方的名方,如清代医家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说:“西瓜能解太阳、阳明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将西瓜比作清热名方“白虎汤”。而中医方剂中将食物列入处方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如粟即小米(胃风汤),糯米(白虎汤、麦门冬汤),蛋*(*连阿胶散、排脓汤),豆豉(栀子甘草汤)等。中国自古以来的“滋补养生膳”,就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用包括蔬菜、谷物、肉类在内的各种食物补充和调节人体营养的平衡,也就是利用食物具有的药效调整人体健康。中国古代就有“以食代药”的主张,提出了世代传诵的“药补不如食补”的名言,前人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是很丰富的。“食药同源”的理念贯穿在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发挥了重要的健康作用。药食同源在调理睡眠中的应用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之说,“药食同源”故名思义,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制成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食疗”既是美味佳肴,又具有养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寿延年。用于调理睡眠的“药食同源”物质也有很多,它们被人们应用在日常的生活中,用于调理睡眠不好之症。我们常见的有酸枣仁、百合、茯苓、枸杞、蜂蜜。01酸枣仁大家也许不知道酸枣仁具有镇定,在中药药理上具有催眠、镇静的功效,临床上经常被运用为治疗不眠症。可以用酸枣仁茶来治疗失眠的。把酸枣仁给炒熟后捣成粉末。每天睡前取5克用开水冲服,酸枣仁捣成粉末状使人体更好的吸收,将养心安神、帮助睡眠的作用更好发挥。治疗失眠酸枣仁汤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需要准备酸枣仁、5克的茯苓和一点甘草。这些药食同源物质辅助酸枣仁效果会更好些,都是些镇定催眠的物质,放在锅里加水煮开了服用,每天一杯,清热、去躁,让睡眠很容易。02百合无论是在失眠的中药治疗还是在治疗失眠食疗方案中都是比较常见的材料。百合因其特性及药用食疗价值特别适合失眠人群服食,而且一般的失眠患者在服用后都能见到比较明显的睡眠改善效果。下面的一些用到百合的食物都是在广大失眠患者中广受好评的,相信能够给还处于失眠痛苦状态中的人们一些提示。糯米百合糖粥每次用百合50-60克、糯米及红糖适量加水煮粥,每日一次,连服7日。糯米性味甘、温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暖脾胃功效可治心烦不眠。百合蛋*汤这是很多失眠患者都曾食用,且效果受到好评的一种治疗失眠食疗方法。百合花约克,用清水浸泡一夜,放入锅中,加清水以旺火烧沸,改用小火煮半小时,再打入蛋*搅匀略煮,调点白糖即可趁温热时吃。此汤可清心润肺、安神定志,具有针对性失眠改善效果。另外,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冬季需要润肺、养胃的人。需要提醒的是,虽然百合在安神、治疗失眠方面有良效,但因其偏凉性,所以胃寒的患者是不宜采用上述治疗失眠食疗百合方进行调理的。酸枣仁与百合配伍食用功效增加2倍之上,百合枣仁茶有很好的比例搭配早晚饮用一杯一周多则两周即可改善睡眠症状。03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可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酸枣仁等配伍。茯苓粳米粥有助睡眠、健脾利湿,尤其适用于老年浮肿、肥胖症、小便不利、腹泻等。做法:粳米克,茯苓粉15克,味精1克,盐2克,胡椒粉1克。将粳米淘洗干净;粳米加茯苓粉,放铝锅内加水适量;用旺火烧开后移文火上,煎熬至米烂即成;放入味精、食盐、胡椒粉即可。04枸杞枸杞泡水是其中一个非常简单的吃法,好处体现在能养肝明目、有效抗衰老、提高皮肤吸收养分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提高睡眠质量。枸杞一年四季均适合食用,经常饮用可以改善身体体质,对于睡眠质量不佳、难以入睡等睡眠问题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其食用方法,冬夏有所不同,夏季适宜泡茶饮用,冬季则可煲汤,泡茶最好的时间又是下午,有利于睡眠。05蜂蜜蜂蜜含有丰富的镁,能调节心理、消除紧张、减轻压力,对女性很有帮助。同时它富含B族维生素,具有舒缓安眠的作用,因此建议可以在睡前饮用。当然,睡前30~60分钟饮用一杯蜂蜜水,不是人人适合的。其原因是此时饮用蜂蜜水,饮用后会使血糖快速提升,所以中老年人、血脂异常者还是选用白开水更为适宜。一般均在饭前1-1.5小时或饭后2-3小时食用比较适宜。神经衰弱者在每天睡觉前食用蜂蜜,可以促进睡眠,因为蜂蜜有安神益智和改善睡眠的作用。

复兴中医药惠及全人类

弘扬中医文化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中医理念

天明中医招募

聚揽天下英才做大事

创天明之大业谋天明人之大福

欢迎有志于中医发展的您加入我们

携手筑中医梦体现人生价值!

联系我们

(程经理)

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