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董氏医案肢冷畏寒须温阳,灵大木 [复制链接]

1#

医案:双下肢畏寒

吕姓同学,女,年芳20。

主诉双下肢畏寒1年余。

患者去年无明显原因逐渐出现双下肢畏寒,夜间双腿、双脚冰冷,双下肢触之不温。余无明显不适。

予灵骨、大白,木火穴,不效。

再予左下三皇穴,仍不效。起针,嘱其回去观察。次日学生反馈下肢转温,要求再行针刺。

灵骨大白温阳补肺,可起到祛风散寒之效,木火穴,可调畅三焦气机。单纯阳气不足者,灵骨大白二穴足矣,若阳气亏虚明显者,可考虑佐以下三皇温补肾阳。曾诊一老妪,双下肢冰冷,针双侧下三皇,左灵骨大白,针后6小时下肢发热,再诊时,针后4小时发热,三诊时,针后2小时后下肢发热,下肢畏寒程度逐渐减轻。

人皇穴

[董师原文]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主治:淋病、阳痿、早泄、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出血、肾脏炎、肾亏之腰痛。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处是穴。手术:针深六分至一寸二分。注意:孕妇禁针。

穴位定位

[诠解发挥]

穴名:则更改为人皇似较合理,在此仍从原说。定位及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在内踝上缘上三寸。三阴交上一寸。针深五分至寸半。现代解剖:肌肉: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血管: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神经: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维杰新用:咽喉病、梅核气、目视不明、舌根痛。解说及发挥:1.本穴亦有脾肾双补作用,专治脾虚及肾虚之病。本穴与三阴交相邻,作用功效类近,盖区位取穴也,系脾肝肾三阴之会,因此脾肝肾皆治。2.举凡肾亏所致之各种病变亦皆有疗效。本穴还可治疗咽喉病、梅核气、目视不明、舌根痛。3.本穴与肾关、人皇合称下三皇,下三皇合用为补脾第一-组合,为健脾要穴。也可以脾肝肾并治。三皇穴并用治疗泌尿系统病、生殖系统病、消化系统病及妇科疾病,疗效甚佳。4.三皇穴治疗神经衰弱效果亦佳。5.下三皇还可治疗:尿酸高、多血症、贫血症、红斑狼疮、甲状腺肿大。按语:老师之距内踝几寸,系指踝上缘而言。地皇、四肢、人皇皆写距内踝几寸几寸,则是应从踝上缘计算。那么本穴即在三阴交穴上-寸。

地皇穴

[董师原文]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距内踝骨七寸。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疫、早泄、遗精、滑精梦遗、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七寸处是穴。手术:针与脚成四十五度扎人,针深寸至一寸八分。注意:孕妇禁针。

穴位定位

[诠解发挥]

穴名:本穴与肾关人皇合称下三皇,本穴在三皇穴之位置居中,或应更名为人皇,而下面之人皇则更改地皇似较合理,在此仍从原说。定位及取穴:在胫骨之内侧,在内踝骨上缘七寸。现代解剖:肌肉: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血管:有大隐静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神经: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维杰新用:与肾关、人皇合称下三皇。下三皇合用,可以脾肝肾并治。治疗:尿酸高、多血症、贫血症、红斑狼疮、甲状腺肿大。解说及发挥:1.本穴在脾经上,作用于肾,亦系脾肾双补。主治项内所主各病多系脾肾两虚之症。2.本穴与肾关、人皇合称下三皇,下三皇合用为补脾第一组合,可以脾肝肾并治。治疗:尿酸高、多血症贫血症、红斑狼疮、甲状腺肿大。再按:本穴原定位于内踝上七寸,但董师针刺时,常以人皇穴(内踝上三寸)为主,在其上三寸取穴针之。引申:什么情况下三皇同用?什么情况只用天皇副及人皇?何时以肾关为主向下三寸取地皇?何时以人皇为主向上三寸取地皇?答:1.一般用针以精简为要,若病重则下三皇同用。有时为加强效果也可下三皇同用。若还有其他用穴,用穴不宜太多,则针天皇副及人皇两针即可,甚至仅用天皇副一-穴或人皇一穴即可,这就必须把天皇副及人皇的作用、位置、穴性及与周边十四经穴的关系认识清楚。肾脾、肝之阴阳皆虚,有很多人以为应下三皇倒马同用,但有时也可用两针或一针,不过人皇不可少,因为人皇在三阴交穴(脾肝肾之交)之稍上,脾肝肾皆治。2.至于偏哪里治哪些病,一般是偏于补肾则从肾关向下三寸取地皇,偏于补脾则从人皇向上三寸取地皇。这种讲法只对了一部分,董氏奇穴范围很大,内容很多。地皇浮动取穴有更深意义,浮动之间所夹穴位亦有特别意义。肾关向下三寸,距阴陵泉四寸半,距内踝八寸半。人皇向上三寸距内踝六寸。我们知道脾经与肝经之循环,在小腿内踝八寸半。人皇向上三寸距内踝六寸。这个范围恰是肝经向后交出厥阴之后的区域。即“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活动取穴有助于掌握经络。

天皇副穴(肾关)

[董师原文]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棱骨痛、鼻骨痛、头晕。取穴:当天皇穴直下一寸半,胫骨之内侧。手术:针深五分至-寸。运用:治胃酸过多,倒食症为天皇穴之配针。

穴位定位

[诠解发挥]

穴名:此穴常与天皇搭配,加强天皇效果,故称天皇副穴,益显天皇及本身之重要。别名肾关,有肾俞、关元之效。定位及取穴:本穴针刺时,取穴系在阴陵泉下寸半至二寸间取之。针深-寸至二寸。本穴位于足太阴脾经合穴阴陵泉与足太阴脾经郄穴地机正中间。在三阴交(地皇穴)之上。取穴:坐位或卧位取穴。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天皇穴即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现代解剖:肌肉: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血管: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神经: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维杰新用:治疗失眠、蛋白尿、肾脏炎、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亦有显效,另外治疗两手发麻或疼痛、肩臂痛及肩臂不举(五+肩),尤为特效。项部及胸膂强紧,配复溜治眼球外斜及飞蚊症极有效。本穴治尿频、多尿、夜尿极特效。治胸口闷、胸口痛、强心。眉棱骨痛,前头痛。补肾。

解说及发挥:1.天皇副穴又名肾关,为补肾最常用之穴。为补肾要穴,除治疗上述病症外,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亦有显效。2.余以此穴治疗两手发麻或疼痛甚效。透过脾与小肠通,治疗肩臂痛及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针后令其活动手指或抬举肩臂,可立见奇效。余曾治多例五十肩,一次而愈。3.天皇穴在全息对应于头,则此穴对应于肩颈部,除治五十肩特效外,颈肩范围皆有效。还能治疗高位之眉棱骨痛、鼻骨痛、头晕。等同天皇穴之作用。

4.透过脾与小肠通,能治疗三叉神痛、颧骨痛、眼肌震颤。盖小肠经之循行自内眼角至颧骨。5.治疗胃酸过多,倒食症,即胃酸逆流,本穴与天皇穴倒马并用,疗效尤高。

6.本穴又名肾关,有肾俞及关元之作用,治尿频、夜尿极特效。7.本穴直刺治胸口闷、胸口痛强心。斜剌治眉棱骨痛,前头痛,补肾。8.此穴在天皇穴下,本穴具土水二性,亦有脾肾双补作用。治尿糖高、尿酸高、肾功能衰竭皆效。治血液病亦甚效。9.还能治疗眼球歪斜,散光,然据余之经验在太阳穴点刺出血,治疗眼球歪斜及斜视尤有速效。10.还能治贫血、癫痫病、神经病,对神经衰弱、失眠皆效。解剖辨错:董师肾关既名肾之关,其解剖及作用反而没有肾之神经。肾关能治的病大部分与天皇相同,而且是天皇的辅助倒马针。董师天皇穴之解剖有肾之神经、六腑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而肾关就在天皇穴下,反而只有六腑神经。

点亮在看+分享,

愿民众对中医有认知,望国家对中医有制度。复兴之路上,我们一起呐喊与见证!

转发1次可以让千千万万中医药后人知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