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1焦虑疑病强迫 [复制链接]

1#

作者:申晨煜编辑:漫语心理图:摄图网

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简称,也有人称为精神神经症,是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常见的精神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不良的社会因素、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等原因引起,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受累心脏、肠胃等地方,危害患者的心身健康。

漫语心理诚邀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申晨煜博士,开设《关于神经症的那些事》专栏科普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焦虑症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抑郁症,这跟社会的快节奏不无关联,它大大削弱了人们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只要出现细微的不适,人们就更倾向于立刻、马上得到,来消除不适感。否则,就会紧张、焦虑、恐惧。

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的出现,很大程度减弱了我们对饥饿的忍耐度,哪怕一点点饥饿感都会增加人体的不适,如果不能及时满足食欲,焦虑感就会明显上升。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降低了人们对于获取信息速度的阈值,我自己就是手机重度使用者,每次陪老婆逛街都会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翻看一遍(刷知乎、看朋友圈和微博),虽然被怼过好多次,但很难抵挡这种诱惑,不看就浑身不适。

对抗焦虑的很多办法,其实就是要降低这种快节奏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做冥想,本质是训练个体的专注能力,主动地削弱信息获取的数量和速度。专注和投入是对抗焦虑的核心。

Nochoiceisthebestchoice.

焦虑症患者有个共通的特点:迫不及待地寻求答案。

最近给一个患者推荐了《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一书,跟她介绍的时候概述了书的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说了焦虑、恐惧的成因,第二部分介绍了缓解焦虑的方法。她当时就问,我可不可以跳过第一部分直接读第二部分。

下午收了一个病人,诊断为疑病障碍,他怀疑自己的植物神经消失了(就是字面意思),导致他感觉除了大脑和心脏还在工作以外,其他五脏六腑都丧失了功能。问诊时反复跟我确认什么时候能做B超、CT等物理检查,并多次打断我要求尽快完成检查。

似乎延迟满足的能力越来越稀缺。现代生活在提高了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也大大增加了我们对及时反馈的诉求。任何的等待和不确定都加重了个体的紧张焦虑感。

对抗焦虑,可以尝试慢下来,每天都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放空自己,不要寻找答案。毕竟大老师曾经说过:当时想不通的事就放一放,后边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焦虑具有压倒一切(overwhelming)的特质,这使得焦虑的个体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也无法体验到当下的乐趣。

焦虑者往往迫切地想要解决引起焦虑的因素,但越深入,反而越焦虑。

打个比方,焦虑其实是“良币被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全身心投入和享受,而劣币就是迫不及待地寻找解决方法。焦虑者大多数时间被后者支配。

一个疑病症患者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他的解决办法是查百度,想要从百科里找到证明自己不是艾滋病患的证据,但他发现每次查完手机,只会让自己更加苦恼。这就是劣币。

良币是什么?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引用《绿皮书》的台词——我父亲曾经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是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

《绿皮书》

最近连着接诊了几个疑病症患者(过度担心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癌症、艾滋病等),发现他们都有查百度的习惯。

然而不论查到好的结果(不支持诊断),还是查到不利的结果(支持诊断),患者的焦虑情绪都会加重。

这就很有趣了。

记得以前学诊断的时候也有类似情况。每次学到一个新的疾病就会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而且相应的身体部位真的会产生不适感。

难道我们真的得了重病么?

显然不是。而是大脑的认知过程出了问题,我们放大了某些小概率的事件,让大脑误以为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疾病。这种放大效应尤其在我们查看相应的信息后会变得更加显著。

所以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后,我们应该去找专科医生来寻求答案,而不是检索网络信息。毕竟百度的搜索质量真的很差,如果你真的想查,也建议你换个搜索引擎,比如丁香医生就相对靠谱。

每次采集病史,都会问病人生病前性格如何,很多人会说自己性格追求完美。但继续追问下去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大多数人所谓的追求完美并非源于Ta自己内心,而是抱着这样一个观念——“只要我表现的不够完美,我就会被拒绝”。

在这样观念的指导下,Ta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

Ta会有社交焦虑,认为只要自己表现的不好,就会被别人认为是没能力的,就会被排斥。接着出现焦虑的情绪反应,脸红、颤抖、出汗等生理反应,还有回避社交场合。

另外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就是“讨好型人格”,为了不让别人指责自己,只要遇到冲突,Ta都会选择自己忍着,表面看似一团和气,但内心痛苦不已。

想要改变,首先就要改变认知,一个人可以追求卓越,但不要为了让自己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完美而追求完美,这样只会毁了自己。

为什么你容易焦虑、烦躁、被激怒?

美国心理学家舍恩提供了一种思路。他指出焦虑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人类祖先在远古时代需要捕猎,他们常常需要直接面对猛兽的威胁,因此那些懂得焦虑、担心,或者“战斗或逃跑”反应的人群才能更容易生存下来,反而不知道害怕的人应该都成为了猛兽的腹中餐。

现代人多数是那些更为“焦虑”或者懂得“害怕”的人群的后代,因而焦虑可以称为一种“生存本能”。

但这种生存本能也有副作用。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人们为了生存而去捕猎,大多数年代是和平发展为主题。但人体内遗传下来的生存本能仍然支配着我们,让我们把很多微小的信号判断为是“危险的”,甚至是威胁生命的。

这就是焦虑的过度担忧,它会让人体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状态,交感神经亢奋,心慌、胸闷、手脚出汗,甚至濒死感。

这就是焦虑谱系障碍共有的表现。包括社交恐惧症、疑病症、惊恐发作,都有类似表现。

进化心理学也有类似的观点。

检验一个人是否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小方法:看书是否必须从头看起,还是随便从哪一页都可以开始阅读。

好几个朋友留言都说必须从头(或序)开始看,说随便哪一页开始尽可能会漏掉很多内容,不如不看。但很少有人真的能从头到尾完全坚持看下来的。

还有几个是喜欢买新书,买来就束之高阁,想着得找整块的时间才能开始,不能零敲碎打,但结果就是再也想不起来这本书的存在。

追求完美(强迫)本身没问题,但副作用可能就是拖延。

对于相对复杂的任务来说,比如看一本小说或专著、写一篇论文,如果总是抱着“万事俱备才能开始”的想法,很可能结果就是无法启动,一直拖延。

对于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群来说,要尝试摒弃这样的想法,看书要试着拿起来就看,不要想着一口气能完全掌握。写文章要开始动笔,先写出来再进行修改。

毕竟大多数情况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End-

作者:申晨煜

心理治疗可添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