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寒全年最后一个节气 [复制链接]

1#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古人把大寒当做一个最冷的时节,元稹有诗云:“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易近火,无事莫开门。”关于大寒名字的由来,《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中是这样记载的,“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意思是是说,大寒名字由来有二:一是因为小寒而得名;二是因为天气寒冷达到了极致而得名,天气寒冷到极致的这一天就被称为“大寒”。

从小寒到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根据气象观测:全国平均气温,小寒比大寒更低。那为何小者为“大”,而大者为“小”呢?小寒时,寒气尚有余劲;历经半月到大寒时,已接近尾声,大自然开始酝酿着温暖的到来。大寒之后便是立春,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寒到尽头春将至,简简单单的节气命名,已然显示出了祖先们面对大自然周而复始规律的大智慧。

在古代,大寒除了有新岁欲临的喜庆,更是与“瑞福”紧密相连。人们在此时拜灶神爷、向神灵祈愿、祭祀祖先,都是为了安安稳稳地告别旧年,企盼新年诸事顺意。因此,在中国古代有些地区还有“大寒迎年”的说法。所谓“大寒迎年”,是指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人们会忙着除旧新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从而形成了“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蒸供”、“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十大系列民俗文化。从这些民俗文化中,可看出人们对于春节的重视,以及对来年的期盼。

“食糯”,就是大寒节气这天,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糯米具有暖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但因为糯米性粘滞,难以消化,多食可助湿生痰,损伤脾胃,故糯米不宜多食。大寒节气,阳气开始触底反弹了。这个时候适当吃一些滋阴的糯米,为下个节气生阳提供一点底气和基础。

“纵饮”,指放开宴乐,纵情喝酒。东汉蔡邕在《独断》中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纵饮”是一项重要的仪式活动,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会在年终摆宴,邀请亲友相聚,尽情喝酒享乐,似乎是犒赏自己一年的辛劳。

“做牙”,俗称的“打牙祭”。做牙有“头牙”和“尾牙”的讲究,头牙在农历的二月二,尾牙则在腊月十六。过去,雇主会在食尾牙时决定雇工来年的去留,因此有“吃头牙粘嘴须,吃尾牙面忧忧”一说。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

“除尘”,又称“大扫除”。民间有谚语“家家刷墙,扫除不祥”,意味把穷运扫除掉;反之,“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除尘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进行,即“祭灶”日,除尘时要忌言语,讲究“闷声发财”。

“糊窗”,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民间有“糊窗户,换吉祥。”的说法。现在为了美观,有的人家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故又称“贴窗花”,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五进行。

“蒸供”,就是准备祭祀用的供品。过去供奉用的糕点、饽饽、馒头都是用面蒸制的,由此称为“蒸供”。

“赶婚”,腊月底诸神上天,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民间会赶在这时婚娶。因为这期间婚娶不用挑日子,而且又正值农闲时,所以旧时民间景象是“岁晏乡村嫁娶忙”。

“赶集”,即传统的赶年集,主要为民间购买腊祭用品,置办年货等。现在一些商家会在年前开展“年货节”活动,售卖年货物品,就是“赶集”的意思。

“洗浴”,与“除尘”有相同用意,指搞好个人卫生,寓意洗去一年烦恼和晦气。所以,人们年底再忙也得理个发、洗个澡,即老话所说的“有钱没钱,洗澡过年”。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大寒迎年”的风俗还有不少,各地也不尽相同,但主题基本上是围绕“祭祀”展开的,其中一些风俗至今尚存。为什么会这样?汉朝应劭《风俗通义》“腊”条交代得很清楚:“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大寒所在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最早源头就在这里——祭祀的月份。所以,祭祀是大寒节气后古人最紧要,也是必须要做的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