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雪雪与书 [复制链接]

1#
03:03

我的眼览阅人情多少遍

解开变化万千

依然不懂积雪缠绵

我的眼万物众生多少年

一枝梅花是冬天

看清楚世界收眼帘

“春雨惊春青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在我们这代人的小时候,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是写在小学课本里的,具体是语文课还是自然课来着,记不清了。那时候老一点版本的新华字典最后几页,也有这首节气歌。现在的字典里大约是没有了吧,不知道现在的课本还有没有了?

那些年代,读书的孩子们,都要必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我直到上了高中乃至到大学,才接触到了朗文和牛津这些更专业一点的词典。那时候,查阅个什么资料,最好的途径就是去图书馆。谁家里书多,自然知识量和眼界就要比周围人稍微多那么一点点,好多人还会在邮局或者是街上的报刊亭,自己订阅报刊杂志。

我记得,那时候的杂志,封面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封二、封三和封底一般是广告,中间会有两页精美的彩色插页,是广告或者是杂志自己的活动什么的。我记得,到这年底的时候,《青年文摘》会在中间的插页做一个第二年的年历,设计很用心,很有文艺范儿,我小心翼翼地拆下来,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把玩一番后,再贴到门后或者是压到写字台的玻璃板下面。

那时候,杂志上还经常打的一个广告是“贝塔斯曼书友会”,我的同学还有参加这个神秘组织的。从年到年,也是有过曾经的辉煌和一种文化现象。

小时候,我常看的杂志有《故事大王》、《童话大王》、《故事会》,老爸爱看个《东西南北》。上了初中,能看得懂《青年文摘》、《读者》、《电脑爱好者》这些。高中三年暗无天日,就都断了。上了大学,心境变了,偶尔在校门口买一期《青年文摘》,读来也索然无味,偶尔看看同学的《大众软件》,也少了小时候那种对下一期的盼望。工作以后,偶尔看看《环球人物》,涨了不少的知识。

随着触摸大屏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