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运六气告诉你木盛克土今年宜养脾胃祛 [复制链接]

1#

很多人对于五运六气不太了解,其实就是我们的祖先,有自己的一套推算方法,可以推算这一年的走势,比如今年夏天是雨多还是天热,到了冬天是寒冬还是暖冬。

由此衍生出来的学说被称为运气学说,是咱们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以及人体健康关系的学说,中医界有句话叫:“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由此可以看出它的重要地位。

五运,又称地之五行,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六气,又称天之六气,与风寒暑湿燥火相应。即“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

壬寅年的五运六气

我们首先可以看看《地母经》中的描述,诗曰:“太岁壬寅年,高低尽得丰。春夏承甘润,秋冬处处通。蚕桑熟吴地,谷麦益江东。桑叶不堪贵,蚕丝却半丰。更看三秋里,禾稻穗重重。人民虽富乐,六畜尽遭凶。”

卜曰:“虎首值岁头,处处好田畴。桑柘叶不贵,蚕娘免忧愁。禾黍多成实,耕夫不用忧。”《地母经》里,是低谷,渐恢复,则得到丰收。可以说今明这两年的年景,按老祖宗预测,是一年比一年好,会是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份。

壬寅年,丁壬化木,所以大运是木运;而壬又为阳干,故木运太过。壬年比较特殊,主客运相同的,第一运是木运,由此往下推,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第二运为火,后面相继是土运、金运、水运。主运和客运叠加起来,形成如下格局:

壬寅岁初之气(大寒到春分):今年开春,我们就要面临暖春,很多人在此时容易出现腹痛或头痛,平时有高血压的朋友一定要格外当心。

壬寅岁二之气(春分节气到小满节气):这段时间,我们要注意祛湿,平时体质湿热的人要当心。

壬寅岁三之气(小满节气到大暑节气):年的夏季看起来是比较凉快的,但火气不足容易导致心脏问题,而且此时的客气还是太阴湿土,湿土本来就湿气重,会阻滞阳气的运行,还有阳气不足的主客运,故此要注意祛湿扶阳。

壬寅岁四之气(大暑节气到秋分节气):此时有了一个太阳寒水的客气,我们慢慢可以感受到气候突然变冷了,所以此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凉燥的影响了,前期出现的咳嗽是虚热咳嗽,或者是燥热咳嗽,但是到了深秋季节,就是明显的凉燥了。

壬寅岁五之气(秋分节气到小雪节气):虽为寒冬,但偶尔也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暖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厥阴风木导致的,但是因为这一年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第二年的春天很有可能爆发瘟疫,故此要格外注意。

壬寅岁终之气(小雪节气到大寒节气):到了冬季,温度会非常低,又是一个寒冬,在这时候我们要注意风寒,考虑宣肺。

由以上可以看出,壬寅年气候特点:木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就是说,壬寅年六气以风为主,不仅全年风大,而且还会风纵火势,火借风威,导致气温相对偏高,春天来得也比较早。即使有倒春寒的现象,被风热一吹,也成不了气候。

壬寅年需要注意哪些健康方面的问题

壬寅年的中运(也叫大运)为木运太过,也就是说五行之木的能量过盛。木盛则克土,在人体表现为脾土不及;又因为“土生金”,土弱则金衰,无法克制过盛的木。

所以最大的问题就是脾胃,尤其是平时脾胃就不怎么好的,格外要注意,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头晕,烦躁,四肢无力等。

故此今年的整体养生原则便是:健脾胃。分享几个关于脾胃方面的养生技巧,助我们平安度过整个壬寅年。

健脾养胃妙招:外练+内养

一揉二踮三跪膝

1.揉带脉:壬寅年湿气不小,湿气困脾,反过来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如果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

2.踮足功: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脾胃较弱的朋友,不妨经常锻炼脚趾。也可以踮着脚尖走路或踮着脚尖站10分钟,在踮脚尖时要尽可能地把脚踮得高一点,这样效果才会好。

3.跪膝法: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脾胃气血充足,那么就有更多的动力去化解水湿之气了。姿势参考下图便可。

脾胃喜食要常吃

除了做一些健脾养胃的动作外,我们在饮食上也要偏向脾胃喜欢的食物,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因此养脾要食些温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比如,我们厨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温性偏燥的,因此亦具养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生干姜等等。

尤其是生姜,一来性温热,能驱寒祛湿,振奋我们脾胃的阳气,我身边有很多一年四季都在吃姜的老人们,常年面色红润,手脚不凉。很多人担心姜性辛热,自己本就是湿热的体质,如果长年吃姜,那身体一定吃不消。

一开始我也有这方面的忧虑,后来老师说,这个方法很简单,只需把姜在醋中浸泡腌制过,这样即使是容易上火的人也不怕吃姜,用醋泡过的生姜,可以借助醋的收敛作用,把生姜的发散和温暖作用发挥得很好,同时又收敛了姜辛辣燥热的性质,让它变得平和起来。

醋泡姜,又名还魂汤,不仅能够驱寒排湿,还能养护我们的脾胃,提升体内的阳气,我们百岁国医大师路志正,每天必吃的就是醋泡姜,一吃就是40多年,如今身子骨硬朗,思维反应都很敏捷,在节目中他也把方法分享出来了。

醋泡姜制作很简单,又方便储存,吃不完放冰箱冷藏起来即可。

准备:生姜(嫩姜)、陈醋(米醋也行)、盐、糖(调味,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是否加糖)

做法:生姜洗净,晾干,切薄片,更好腌入味,姜皮不用去;切好的姜片放进玻璃瓶中,把醋倒进去,瓶子一定要干净干燥,不能有油啊水啊,不然容易变质,醋没过姜片,加点盐,糖,放入冰箱冷藏,差不多过个3~5天就可以吃了。

每天早上吃3片,也不用多吃,3片足矣,早上7~9点是胃经当令,有助于升发胃气,增进食欲,每天都吃,长期食用,尤其是脾胃里总觉得有寒气的,腹泻拉肚子的,都坚持吃姜,慢慢身体就舒服了,阳气也足了。

尤其是咱们脾胃虚寒重,寒湿重的朋友,表现在拉肚子,便便不成形,容易腹痛,不能吃凉的,哪怕吃点生的瓜果就总是往厕所跑,这时候我们还可以把泡过姜的醋利用起来,平时拌个蔬菜,就能中和掉里面的寒性,有养护我们脾胃的效果。

如果总觉得自己做的醋泡姜少了那么一点味道,也可以试试咱们这款用铜陵白姜腌制的醋泡姜,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姜的品种,铜陵白姜可是被乾隆皇帝夸赞过的,称赞它白如雪、亮如冰、甘辣醇和,食之有冰玉之美,食后有隔夜留香之感。

这个白姜腌制之后,口味更佳,色白鲜嫩,又脆又多汁,味道虽然辣但是却不呛口,我平时都是早上煮个小米粥,和醋泡姜一起吃,吃完之后肚子里暖暖的,特别舒服,酸中带着辣,而且吃着没有纤维,口感更脆嫩。

我最看重的还有一点就是配料,只有白姜、食醋、食盐、白砂糖和纯净水,没有烂七八糟的添加剂防腐剂,吃着更安心,不过度加工,一是可以减少脾胃负担,减少毒素的摄入,二是能够还原食材本身的味道和营养,这一口满满都是铜陵的味道。

而且醋还可以生津,帮我们补充津液,为了这一口子正宗的营养美味,我们多次到铜陵去考察寻访,终于找出这么一款无论是营养、口感都数一数二的醋泡姜,用的原料就是货真价实的铜陵白姜,一款酱汁味无糖,一款陈醋味有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脾胃除了喜欢温燥的食物外,也喜欢“得土气”的食物,也就是长在地下的,比如地瓜、山药等,还得带着一点淡淡的天然甘味。

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但仍以地气为主。地在下,为根,为本。人宗之,以下为本,以地为根。得地气则生,失地气则病。人之饮食,皆得地气。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经常在户外劳作,叫踩在土地上,吃“土气”食物,有助于我们身体健康。

如我们爷爷奶奶一辈儿,干了一辈子农活,到老了依旧精神十足,胃口也不错。反观我们现在,其实很难脚踏在土地上,城市中大部分地面都被水泥路封锁,很难接收到地气,所以就只能从食物中获取“土气”了。

在所有的土气食物中,我最喜欢吃的就是山药,一是山药无论蒸还是炒,软糯香甜或清脆爽口,二来它的营养非常高。《神农本草经》记载,山药“主健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脾胃不好建议吃山药进行温补,山药肉质细嫩,富有营养,历代医家称其为“养脾上品”,自古也有“小人参”之称。

若是用山药搭配另一味根系食物,茯苓,那么健脾的效果则会事半功倍。茯苓主要利水渗湿,虽具有益气健脾之功,然终为补少利多;山药既可健脾益气,又能固肾益精。这两者搭配,茯苓得山药则利湿而不伤阴,山药得茯苓则补脾而不留湿,补中有利,利中有补,合为平补缓利之剂,为脾虚挟湿又不耐峻补峻利者所宜。

分享一道山药茯苓糕,健脾养胃,老少皆宜,学会做给家人吃。

做法:生山药去皮切段上锅隔水蒸30分钟,山药蒸熟时,可先将茯苓打成细粉备用,山药蒸熟后,放入碗中捣烂备用。大枣洗净后放入锅中煮熟,煮大枣的水不要倒掉,备用,大枣晾凉后去核切碎,将捣烂的山药、茯苓粉、枣肉混合均匀,可适当加入煮大枣的水,使其混合后可捏成型即可。

将混合后的糕体装入模具中塑形成长方体,取出后,切成块,放入锅中隔水蒸熟,大约25-30分钟,之后淋上蜂蜜即可,香甜软糯,食之山药的糯,蜂蜜的甜,好吃不黏牙,轻食又健康。

在处理山药时,记得戴好手套,山药黏液粘在手上容易过敏瘙痒,若是没时间制作,也可以试试咱们这款由温县铁棍山药和云南茯苓打粉制成的八珍糕,除此之外,还添加了另外9种健脾养胃的食材,有莲子、薏米、山楂、鸡内金、麦芽、砂仁、陈皮、白扁豆,再用鸡蛋和小麦粉调和制糕,0添加,而且是无蔗糖的,还原最初食材的味道。

用的是温县垆土的铁棍山药,堪称天下一绝,营养非常高,深得“土气”,山药健脾养胃;莲子清热安神;茯苓利水渗湿;薏米利水祛湿。茯苓化湿,还有薏苡仁来清热,薏仁还能把湿气转化成津液,又有山药莲子补虚,且能镇水,使湿气不再为害,从而整体调理身体,健脾养胃。

而且里面还加了鸡内金,鸡内金是清瘀化积的,像是脾内的湿寒、痰湿以及一些垃圾,鸡内金都能帮忙清一清,这款糕点从整体上看,有补有通,有升有降,平和不偏,用山药去补,用茯苓去疏通;用莲子去补,用山楂疏通;用麦芽去补,用鸡内金疏通。薏米微寒,有砂仁的温和之性去化解,使整体达到平衡,补而不腻,补中有疏。

所有的食材都是打成细分之后更利于我们脾胃吸收,而且全程手作,从和面到烘焙,都是由制糕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制作,全程低温烘焙,保证食物中的营养不流失,把土气真正补进脾胃里。

带有天然果实清香,以及麦香的糕点,干湿适度,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也能嚼的动,软糯细腻,让人胃口大开。

早上一杯热牛奶,再来两块八珍糕,把这糕点中的营养悉数吃进肚中,补足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

综合今年的五运六气来看,我们要把养生的重点放在健脾养胃上,根据不同阶段的“运气”,来调整自己的养生方向,平安健康的度过这一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