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态文学丨叩神农人民文学 [复制链接]

1#

叩神农

(节选)

叶梅

青云梯

对横亘于长江、汉水之间,那一片云朵之上的高地,我所心怀的神往和敬畏,是从儿提时候开始的。每一次走近它,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在梦幻里,都忍不住先要屏住呼吸,然后再久久地仰望,心里不断默念它的名字。神农架。高邈而又质朴,这名字应是上天与华夏远古的祖先共同赐予这片高地的。它方圆三千两百五十平方公里,奇峰险山均在海拔三千零十米以上,是华中大地上隆起的高高脊梁;在那群山万壑之中峰峦叠翠、怪石嵯峨,更有一处处峡谷幽洞,瀑飞溪流;亿万年生长而至今无法穿透的原始森林,又总在忽隐忽现的烟霞之中,亦真亦幻,造就古来之人间仙境。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是,炎帝神农曾在此架起云梯,攀山登崖尝遍百草,为民解痛除忧,留下了无数足迹和传说。“神农架”这一名字,便由此而来。华夏民族的祖先有三皇五帝,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五帝为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神农不仅是三皇之一的炎帝,还是雄健的太阳神。神农的名字代代相传,人们将他铭记在心,一定是因为他做过太多的善事。在中国历代传承的讲述里,有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还有《左传》《礼记》《汉书》《荆州记》《帝王世纪》《水经注》《括地志》《汉唐地理书钞》《路史》《大清一统志》等史书的多次记载。神农因此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的光芒闪动在这些珍贵经典的书页里,长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而他的足迹,更是早已深深地留在了神农架的山水之间。炎帝神农本姓姜,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一切应从女娲起始。宇宙的亿万空间从来都不是完美的,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不知哪一年,西天突然塌了一块,天河中的水哗哗地从缺口流向人间,天下成为泽国。在天地一片混乱之时,女娲——那伟大的女子朝着天的裂缝而去。她用高山神火炼出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五彩石补齐了天,又轮起泥绳抟土,仿照自己造出了一个个小人儿,这些人儿都将她称作母亲。其中一个女儿安登后来随同神龙氏族部落生活在历山一带,丈夫少典就是部落的首领。有一天夜里,安登梦见神龙降临在怀中,因此而受孕,生下一个人面龙颜的孩儿,父亲少典给儿取名叫“石年”。这长相奇异的孩子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稍长之后好耕,是谓神农。神农始为天子,也就是后来的炎帝,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形成了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并称为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是一位仁慈智慧的帝王,他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又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方便生活……这些复杂细致的工艺或许并非一代人造就,所以另有八世炎帝之说,但神农为首。神农做了那么多事情,最让百姓记得住的是种五谷、尝百草,他播下的种子,一直生长到如今。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咀嚼着远古的味道。那些救命的草,是这位不畏牺牲的帝王亲口一样一样尝定的。为了解救生病痛苦的人,神农离开家乡,跋山涉水来到顶上接云霄、深涧接地府的巍巍群山里挖草尝药。到了难以攀登的悬崖之下,他就砍下树木,用藤萝绑扎,架木为梯。山外有山,岭外有岭,神农攀越了这一带所有的高山,一共架起三十六座木梯。人们又将这些木梯叫作青云梯,因为它们从山地最险峻的悬岩一层层伸到了云朵里,伸到了可以与天对话的彩云之间。它们是那位女娲的后裔、炎帝神农所架。神——农——架。青云梯与那片山脉里的万物生灵一起,骄傲地拥有了这样一个将它们包容为一体的名字,山、水、草木、动物、云朵、风和雨……共同感应着上天与华夏祖先的恩泽,都喜悦地谓之:神农架。…………

水是生命的源泉

看山必观水,没有水的山就没有灵气。神农架则灵性十足,在它的境内河流纵横,瀑布、湖泊、深潭、湿地密布,山连着水,水连着山,山水相依,如诗如画。那水流湍急的香溪河、神农溪(沿渡河)、南河、堵河,连接起一条条潺潺小溪,一一数来,竟有大河小溪共三百一十七条,其中的香溪河流域面积超过一千平方公里。神农架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且水质优良,乃天赐之甘泉。专家们说,中国南水北调的十滴水中就有一滴来自神农架。平日里,人们在各种需要水、享用水的时候,可能极少会想到水是从哪儿来的。即使想,也只会联想来自哪条河或是哪口井,却难以想到覆盖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二面积的水,最根本的源头究竟来自何处。地球上的水之源,到目前为止仍是未解之谜。无数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外源说”和“自源说”。外源说又有几种推断,一是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彗星和富含水的小行星,是它们在与地球撞击之时,将其中冰封的水资源带入了地球的环境;二是认为水最初是星际尘埃的组成部分,而地球则正是由星际尘埃组成的;三是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大气层在太阳风的催动下,宇宙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下来。自源说则认为水来自于地球本身,地球起源时,在自身演化过程中就形成了水。持有不同观点的科学家谁都没能说服谁。但人们应意识到,无论来自何处,视作生命之源的水都极为珍贵。而且,作为一位中国公民,还必须明白,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中国缺水主要是北方区域,但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波及全国,丰水区也因此出现水质性缺水。总的来看,淡水资源南多北少,跨越千山万壑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不得不用来解决中国淡水资源不平衡的硬办法之一。神农架丰沛优质的清泉成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很多京城的朋友见了面,得知我出生于长江三峡,紧邻神农架,便不由得说道:“我们同饮一江水。”话语里蕴含着对“水”的唏嘘,也有对遥远南方高山大川的不尽感激。闻名遐迩的大九湖,是神农架最为璀璨的蓝色宝石,是月光下相伴群山的明珠仙子。大九湖深藏在“抬头见高山,地无三尺平”的群山怀抱之中,南北长约十五公里,东西宽约三公里,因有九个高山湖泊组成而得名,素有“九湖九溪九道河,九山九梁九字号,九孔九洞九坎坪,九弯九坝九重天”之说。当地百姓则朴素地描述这里的景象为:“四周山纵横,中间一地坪,绿树满坡生,水接天坑渗”。九个波光粼粼的湖泊又由一条小溪携带相连,于是犹如一串闪闪发光的明珠。更为奇特的是,在山的另一侧,还有一粒粒珍珠似的小九湖。大小九湖珠连玉串,明媚可人。所有美丽的地方都会有动人的传说,大九湖也是如此。先是跟神农有关的“九龙饮酒”。大九湖周围有九座山峰,无论天气阴晴,湖面的波光里都会显出山峰的倒影,乍一看,如九条苍龙在湖中嬉戏,那龙头龙须、龙身龙尾随着水波荡漾不停摆动,活灵活现。传说这九条龙本来自东海,神农采药酿酒时,邀请八方来客,这九条苍龙闻讯而来,不料尝过了神农亲手酿造的药酒,就舍不得放杯,一饮再饮,竟然醉倒在此,再也不想归去。天长日久,便化作了一座座壮观的山峰。大九湖四周环抱的山脉曾“浓林如墨、鸟飞难通”,但在近代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围湖造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伤害,草甸和沼泽锐减,湖泊水面也被污染,甚至消失,野生动物被迫迁徙,部分珍稀植物逐渐消亡。就在这大九湖的落水孔附近,有一棵被人称作“枯木逢春”的古栎树,树龄已有四百多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棵树附近有一户人家,见老树枯死就想砍掉它,但奇怪的是树身坚硬似铁,斧头砍坏了好几把,砍树的人个个都叫头疼,却没能砍倒,只是从树皮里渗出血一样的汁液。那以后,人们再也不敢砍这棵枯树。没想到过了些年,也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枯树居然冒出了绿芽,枝干渐渐又伸展开,活了过来,人们欣喜地叫它“枯木逢春”。如今,来到大九湖的落水孔,远远就会见到那棵峭拔的古树。它顽强的生命在大九湖的甘泉滋润之下得以重生。为保护好大九湖这颗“高山明珠”和众多野生动植物,二〇〇六年九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对居住在大九湖核心区内的三百多村民实施“生态移民”,建立了多处移民安置点,让当地群众住上了新房,还大九湖一片宁静。通过生态移民改善环境、兴修工程恢复湿地功能、加强科研监测等措施,大九湖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明显提升。一度被围湖造田侵蚀殆尽的湖泊,苦尽甘来,形成了雨季五千亩、枯水季节一千五百亩水面,终于恢复了罕见的亚高山湿地原有风貌。于是在这高山顶上的大九湖,一个个水色幽暗的湖泊就像蓝色的宝石,不时可以看到它们闪动的光芒。当我初秋去时,湖里还可见到一些秋荷的残叶,更多的却是金色的芦苇,迷茫的花絮招摇着人眼,湖的上空布满了火烧云,大团大团的飘拂着烈焰似的云朵,映得湖水半是碧蓝半是红晕。神农溪,一听就是从高高的神农架流淌下来的,它一直往前奔跑,流向三峡,流入长江。所以,人们在巫峡口就会闻到神农架的气息,清凉的、洁净的,带着万千树木和药草的芳香。一条河因为地段的不同,人们可以将它叫出好些个名字,好比一个孩子有着学名,还有小名和昵称。神农溪又被人叫作沿渡河,靠近下游的一段又叫龙船河,这名字让人觉得喜气洋洋,有一种乡土家园的浓烈温暖扑面而来。这条发源于神农架“华中第一峰”南麓的溪河,湍急险恶却又不失玲珑秀丽,既温顺又刚烈,张弛有度,由南向北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于雄奇的巫峡口东汇入长江,全长六十公里。河流两岸的山岩陡峭耸峙,逶迤绵延,狭窄处如险峻关隘,崖壁上钟乳密布,怪石嶙峋,点缀着大大小小的溶洞。它一路又收纳了十几条缠绵的山间小溪,好几处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各具“险、秀、雄”的绵竹峡、鹦鹉峡、龙昌峡。河水迂回曲折,跌宕起伏,形成一道道长短各异、急缓不同的滩,有“一里三湾、一湾三滩”之说。峡中既有深潭碧水,也有水深几尺的浅滩,船儿行走于此,船底必与河底的卵石摩擦,船工纤夫得跳下河去,肩扛船帮,减轻船底的磨损。若是落差高达几米的急滩,船儿则似离弦之箭,转瞬便换了风景。我母亲曾说起她乘坐“弯豆角”沿着龙船河去到神农架山里的情景。那时,溪面上的船具大都是一种窄窄的、如同一只弯弯豆角的小船,河上险滩密布,逆水行舟必得船工上岸拉纤,三五个全裸了身子的男人弓着腰,长拉着长长的纤绳,将步子走成无数个“之”字,才能破开箭一般的急流,过了那滩去。母亲用一把油纸伞挡住自己的眼睛,峡谷里便没有了赤裸的晃动,只有那纤夫的号子在峡间回荡:“吆嗬嗬……嘿佐……拖——拖——”年轻的母亲顺着那小溪来去了好几年,她在后来的讲述中就常常提到这里的故事。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龙船河,兴许就因为那里有过母亲的踪迹,便奇妙地感觉处处似曾相识,在后来的写作里不禁多次用到了“龙船河”这个名字,神农架发源的这条河从此成为我笔下一个亲切熟悉的家园。但这条夹杂着远古气息以及树木、药草芳香的溪河在不断变化着。由于三峡大坝的修建,浩荡的江水渐渐上涨,巫峡口的回水进入神农溪,那一道道湍急的险滩变得平静如镜,从前由纤夫们躬腰及地、奋力拖拉的“弯豆角”变为灵巧的机动船,峡谷变矮,高高的崖壁之上的悬棺、栈道也都似乎近在咫尺。溯源而上,那巍巍古老的原始森林也变得不再遥远如梦。神农架还养育了美丽的香溪河。香溪河有东西二源,东源在神农架林区骡马店,叫东河或深渡河,全长六十四点五公里;西源在大神农架山南,叫西河或白沙河,河长五十四公里;东西两河在兴山县高阳镇昭君村前的响滩汇合后,始称香溪河。神农架木鱼寨以北三公里的岩石上,刻有“香溪源”三个大字,为曾经撰写《哥德巴赫猜想》的著名作家徐迟亲笔书写。香溪河流经兴山、秭归两县,于香溪镇东侧注入长江。这河蜿蜒曲折,亦是深潭与险滩相间,急流与缓沱相连,时而潺潺婷婷、温润婉秀,时而奔泻如瀑、飞珠溅玉,给高远巍峨的神农架增添了伸向远方而又多情的韵致。那百里河水清澈见底,可见一片片五光十色的鹅卵石,在阳光下灼然放光,细看去,竟浑然生成各种奇妙的图案和线条,实在令人惊叹。香溪河的发源地奇峰竞秀,云游雾绕,林间野花竞放,百草幽香。相传那一股清泉本为炎帝神农采得药草之后的洗药池,满池泉水尽得百草之精华。流淌的河水四季常清,纤尘不染,并因从石灰岩缝中渗出,故而带有独特的丝丝甜香。唐代陆羽曾赞:“天下水名列前茅者有二十种,以归州香溪水为第十四品”。香溪水因此又被称为“天下第十四泉”。香溪又叫作“昭君溪”。溪水流经兴山高阳镇宝坪村,即昭君村,正是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里,古来便有“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洗手,溪水尽香”的传说。杜甫曾久居三峡一带,留下诗作若干,其中《咏怀古迹》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中的明妃村即指昭君出生地宝坪。王昭君出塞和亲,成就了汉和匈奴两族多年的安宁和睦,以及岁月难以抹去的亲情。从古到今,人们喜爱和怀念这位美丽大气的女子。山崖上留存“香溪孕秀”四个摩崖石刻大字,宝坪村更有一处处昭君古迹,昭君宅、望月楼、梳妆台、楠木井、王子崖、明妃墩等遗迹,就连通往梳妆台的台阶也正好十六级,象征昭君在此生长了十六载。传说昭君出塞前,从京都返乡探亲,泣别乡亲之时,正值桃花盛开。她一路弹着琵琶,泪如雨下,那泪珠与水中的桃花漂聚在一起,就化作了美丽的桃花鱼。每至桃花盛开时节,一簇簇桃花鱼,一闪一闪地荡漾在碧波里,与岸上的桃花相映成趣,而当桃花凋谢时,它也随花而去,消失得杳无踪影。桃花鱼的传说,在《宜昌府志》中早有描述,说它“以桃花为生死。……质甚微,视之,仅有形,或取著盆中,大如桃花。……桃花既尽,则是物亦无矣”。桃花年年开,鱼儿游去又游来,年复一年已是久远,可是人们对于昭君的怀念却始终如故。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在香溪河与长江的交汇处,碧玉般的香溪水与曾经浑黄的长江水汇合成一道彩带,四季风平浪静,完全不似那些同样从高山之间奔入三峡长江的河流,汇合处浪潮汹涌,波涛翻卷。人们说这是因为昭君的一句安抚。传说昭君回到宝坪村省亲之后,便坐着龙头雕花木船顺流而下,到达香溪河口,只见长江浪花向花船纷纷涌来,有道是朝拜明妃昭君。昭君站在船头,感激地说:“免朝(潮)。”于是,长江的浪涛便恭顺地退去了。从此,即便是夏季洪峰来临,波浪滔天,这由神农架奔流而至的香溪河口也仍然是一派平静。江河之间,似乎仍回响着那去向远方的美丽女子的声音,就连桀骜不驯的大江也礼让三分,让人不得不感慨,这奇特的自然现象,该是寄寓了多少对生于此地的昭君女儿的珍爱之情。

园林之母

历史上,神农架因为沟谷深切,高低落差,既有三千多米高的“华中屋脊”,也有一百多米的低谷平地,气温悬殊而四季花开,早在十九世纪就因为极其丰富的植物而在世界上为中国赢得了“园林之母”的称号。一位爱尔兰籍的英国人奥古斯丁·亨利最早注意到神农架的植物,他一八八一年来华,在好些年里担任英国驻宜昌海关的医务官。他显然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在居住宜昌的日子里不仅学会了汉语,还在三峡、神农架一带采集了大量的植物,之后将五百多种样本带回英国,送给了英国有名的基尤花园,其中的许多珍稀物种经过培育,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园林植物。这位医务官一生的辉煌不是在医术上,而是因为在中国神农架的惊人发现而名声大噪。他在英国《皇家亚洲社会》期刊上发表了一份关于中国植物物种名单的论文,宣称自己在遥远的中国内地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地方”,那是人类梦想中的“伊甸园”。他所指的惊人的地方正是神农架。医务官的论文很快吸引了科学家们的注意,英国当时最为著名的自然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便于一八九九年开始了他的中国西部之行。当时大巴山、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里,车马根本无法通行,人的攀爬都极为艰难。但这位执着的科学家吃尽了苦头,先后四次深入到中国西部及神农架的茫茫森林里,冒着随时可能受到野兽伤害的危险,前后采集了四千七百多种植物,制作了六万五千多份植物标本,其中有人们最为喜爱的“鸽子花”——珙桐,以及中华猕猴桃的种子。威尔逊收获满满,他雇用了二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当地汉子,用三峡人的大背篓将这些数不清的绿色植物背出神农架,又车载船运辗转回到英国。后来,中华猕猴桃在这位英国植物学家的改良培育下,成为苏格兰最重要的出口水果,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国,也不时回到它的出生地。那些原本诞生于中国神农架的芳香的小猕猴桃,变得圆硕肥大,且汁液饱满,受到世界的喜爱。但不得不说,它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清香,那只能是神农架才能给予的清新和特殊的香甜。这且是后话。在当时的一九一三年,亨利·威尔逊很快发表了《威尔逊植物志》,其中有四个新属,三百八十二个新种,三百二十三个变型的木本种。这些大多来自中国神农架的植种立刻在世界上声名远播。神农架再一次造就了一位科学家的辉煌,威尔逊不久应聘担任了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并于一九二九年在美国出版了激动人心的著作《中国——园林之母》。他在书中写道:“中国的确是园林的母亲,因为在一些国家中,我们的花园深深受益于她所具有的优质品位的植物,从早春开花的连翘、玉兰,到夏季绽放的牡丹、蔷薇,再到秋天傲霜的菊花;从现代月季的亲本、温室杜鹃、樱草,到食用的桃子、橘子、柚子和柠檬等,这些都是中国贡献给世界园林的丰富资源。事实上,美国或欧洲的园林中,无不具备中国的代表植物,而且这些植物是乔木、灌木、草本、藤本行列中最好的……”自此,中国便以“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驰名于世。学问渊博、清高淡泊的陆羽,生于唐代复州竟陵,也就是如今的湖北天门。他几乎穷尽大半生的精力,年少时便从巴蜀一带寻访中华各地,最后隐居浙江苕溪,写出了一本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茶经》,被后人颂为茶圣。在这本名符其实的茶叶百科全书里,陆羽多处提到炎帝神农,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茶经》“一之源”一章里,陆羽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他这里说到的土壤形态,正是三峡一带,巴山峡川拱围的神农架更在其中。陆羽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八区,而列在第一的便是“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峡州即三峡一带。在神农架的崇山峻岭中,两千七百多年以前的神农氏时代就有了“茶”。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食经》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传说神农氏为了解除人间的痛苦,给患病的人寻觅良药,经常到后来被人叫作神农架的深山野岭去采摘百草,亲口尝试,自己体会药的效果。有一天,他尝到了一种看去青枝绿叶,不料却有毒的草,不一会儿便感到舌头发麻,天旋地转。他赶紧背靠一棵大树坐下,这时随着一阵风吹来,几片带着清香的叶子落到他身上,本来就爱尝吃百草的神农不由将那树叶捡起,顾不得多想就放进嘴里咀嚼。刚嚼了几下,就感觉舌底生津,一股奇特的馥郁之气冲上脑门,浑身的不适顿时消失。神农不禁惊喜交加,连忙又摘下一些树叶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叶子与众不同,当下便采集了一大堆,带回去反复品尝,果然是止渴、消食、除痰,提神、明目,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虽然关于“茶”的起源还有另外几种说法,但人们大都愿意相信茶的发现来自神农。痛惜神农终日翻山越岭,不停地品尝各种植物,常遇到有毒的花草,靠茶来解救,但最后一次不幸尝到了含有剧毒的断肠草,还没来得及吞吃茶叶,就七窍流血地倒在了地上。人们忘不了神农的千般好处,认定他为“中华茶祖”。神农架也因此被认为是茶叶的起源地。这与茶圣陆羽的说法不谋而合。的确,自古道高山云雾出好茶。处在高海拔大巴山脉的神农架,终年云雾缭绕,在这里生长的茶树接受日光辐射和光线的质量与平原自有不同。若理性表述目前神农架的环境,可称:具有百分之九十八的植被覆盖率,无任何污染源,每立方厘米含十六万个负氧离子,为“天然氧吧”;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因此有利于茶树自身营养物的体内循环,茶树中茶多酚、氨基酸、果胶质等营养物质得以积累和贮存。再则,那扎于岩石间的茶树根系有力,盘根错节,将有益物质沉淀于叶面,茶叶因此根深叶壮,滋味醇厚。在神农架的木鱼镇、红花乡、下谷一带出产的高山绿茶已成名牌,如炎帝奇峰、青天袍、神农奇雾、百年草茶、杜仲茶等。远古的茶香飘到了今天。不能不感慨,神农架包含太多历史的回声、太多弥足珍贵的创造。《神农本草经》也是其中之一。中国的药物学渊源深厚,历代均有传世之作,而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则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此书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正是起源于神农氏。远古之时,“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神农炎帝“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草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辄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当然,成书非一时,亦非一人,经代代口传心授,于东汉时期为贤人集结整理成书。专家称,此书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的配伍规则以及“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得以代代相传,是当之无愧的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和精髓。这本宝贵的药典共收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书中又将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可常吃无毒,中品者有小毒,下品者是泻下,或者有大毒。其文字简练古朴,详细记载了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以及主治的病症,概述了各种药物的搭配应用。毋庸置疑,那些药物大都出自神农架这座郁郁葱葱的百草园。据有关资料: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使神农架成为我国南北植物种类的过渡区域和众多动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带,几乎囊括了北自漠河、南至西双版纳、东自日本中部、西至喜马拉雅山的所有动植物物种。《神农本草经》这部最早的药典引来无数后人的效仿,出生于明代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县)的李时珍,即追随神农的足迹。他身背竹篓,手提小锄,破荆棘,穿藤蔓,先后到家乡周围的武当山、神农架、庐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行走于老林深处,采摘于悬崖绝顶,一路拜访渔人、樵夫,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历经几十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一五九〇年)完成了一百九十二万字、共五十二卷的巨著《本草纲目》,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医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神农架至今流传着李时珍为山民治病的小故事。话说在深山采药的李时珍有一天来到白猿谷,碰见一个头痛欲裂的汉子,说他每天睡觉时打鼾,打得一家人无法入睡,他自己也难以入眠,久之便头痛不已。李时珍见状,为他开了一方,用石胡荽塞入鼻中。没过七日,那山民的鼻息肉便自然脱落,从此睡觉再不打鼾,头也不痛了。又说李时珍有一年深秋来到神农架,有位奄奄一息的老爷爷被家人抬来求医,说是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卧床十几天了,吃过好些药,却也不知是什么病。李时珍望闻问切,拿过脉后,问了一番话,得知老人家平素每天上山捡些柴草,并未走远。李时珍便亲自到这户人家所在的云雾村踏勘,只见雾气笼罩,竟然对面说话都难见到人,又听说这些日子都是如此,村里还有一些山民也得了此病,心中便明白了八九。他赶忙亲自研磨草药,调上一些白酒,请老人连喝三日。又赶制了同样的药,让药童一一分给得病的村民。不几天,老人和村民们就都能下地走动了,村里人欣喜万分地前来感谢李时珍大夫,问他用的是什么灵丹妙药,李时珍说这病其实是山中的瘴气之毒,能致命,不可小视。他用的草药是在潮湿的山谷、灌丛或疏林下挖到的锦地罗根,用石杵研细,每服一茶匙,以白酒送下。那锦地罗贴地而生,长相华美,因而又名一朵芙蓉、钉地金钱、金雀梅等,主要生长在广西、广东的大山里,但神农架这座百药园里也少不了它。李时珍熟知这山里的一草一木,巧方治大病,一把锦地罗根救了山民们的命。神农架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在这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高等植物三千六百八十四种,有百分之七十为中草药品,奇花异草、珍贵药材不仅种类多、量大,而且疗效奇特,有起死回生的七十二种还阳草,还有富有传奇色彩的“四个一”:头顶一颗珠(延龄草)、江边一碗水(南方山荷叶)、七叶一枝花、文王一支笔(蛇菰)。就说那俏丽的七叶一枝花,又名“重楼”、“金线吊重楼”、“灯台七”,生长在海拔八百至两千三百米的沟谷林荫下,早在遥远的东汉时期就被收录到《神农本草经》中。此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李时珍曾称它:“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螫休诸名”。神农架的山民们则编成民谣:“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男的治疮疖,女的治奶花(乳痈)”。“江边一碗水”则因其根茎的每一茎节处有一碗状小凹,且最初是在河边高山坡林下挖得此药,故得此名,又因其根茎黄褐色,每节部均有一凹窝,故又名“金鞭七”、“窝儿七”。它开黄花,结蓝果,可散瘀活血、止血止疼,可治疗跌打损伤、五劳七伤、风湿关节炎、腰腿疼痛、月经不调等。草药“文王一支笔”,因它的花序形如粗粗的毛笔而得名。民间传说周文王路经神农架,曾顺手从路边摘下它来,以它为笔写诗作画批文。又因它常寄生在其他植物的根部,于是又得“借母还胎”之别名。这药具有止血生肌、镇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痛、鼻出血、妇女月经出血不止、痢疾及外伤出血等。还可作补药。再说“头顶一颗珠”,为百合科植物延龄草的根茎或成熟果实,它的叶子生于茎的顶端,花则开于轮生叶之上,继而结出黑紫色且富有光泽的果实,好似一披纱少女的头上戴着一颗珠宝,又称“天珠”。而它的根茎粗壮肥大,呈椭圆形,下方生多数细根,加工成药材时常将其编扎在根茎之外方,形成球状,又被称之为“地珠”。此药活血止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可用于高血压、神经衰弱、眩晕头痛、跌打摔伤等。头顶一颗珠(延龄草)已为珍稀濒危物种,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已严禁采挖,并保护其生存的生态环境。其他地区则采取挖大留小,并采种就地繁殖,进行野生转家种或组织培养等科学试验,定点进行栽培。延龄草,你为人延龄,人能不能为你延龄呢?我无法历数那些草药的名字,它们林林总总,那么好听的名字,浸透了大地的智慧,民间的奇思妙想:八抓龙、大救驾、二郎箭、飞天蜈蚣、过江龙、红马桑、活血珠、接骨丹、金腰带、九牛子、六月寒、龙骨伸筋、露水一颗珠、墨香、祖司箭、三百棒、金腰带、合欢皮、柏子仁、首乌藤、僵蚕……我很想向那些无法得知姓名,却给百草取名者叩礼。他们或许是神农、李时珍,也或许是樵夫、渔翁、采药人。他们给这些原本自生自灭的植物药物赋予了气质和人性,它们活脱脱的,与人类文明亲密相融。神农架是我国内陆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片绿洲,也是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的一块绿色宝地。感恩上天眷顾,从中生代侏罗纪起,神农架一带的地史和气候的变化都相对较小。历次冰川变化的摧毁似乎并非绝情,使得这片山地一直处于安宁的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因而得以保存着第三纪就已基本形成的植被类型和大批比较古老的种属。用专家们的话来说,则是植物区系发展历史悠久,植被类型原始性程度高,具体表现为含有大量在系统演化上孤立的或原始的科属和孑遗植物。神农架被科学家们认定为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这里分布有十一种植被类型,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至少分布有三千七百六十七种维管束植物,其中包括珙桐、石斛等二十六种珍稀植物,还有神农香菊、红萍杏、银杏、秦岭冷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大果青杄、水杉等四十八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神农林海最引人入胜的,正是它绚丽多彩的垂直景观。无论从空中俯瞰,还是从山下仰视,都会被那变化多端的森林、灌木、花草所震撼。由于地形起伏悬殊,自然植被依据山地生态,不同的物种选择了不同的地段,随着海拔的增高,演绎成十分明显的多有层次的植被带,从基带向上依次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带、亮针叶落叶阔叶林带、暗针叶林带,层层叠叠,千姿百态。可在几十年前,“园林之母”曾经遭受过几次重创,神农架的大森林曾逐渐萎缩,令人深深地担忧。一九八三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进神农架深山,沿着弯弯山路,见到的正是路侧河沟里躺满了被砍伐的树料,人们说等待春季山洪来时冲到长江边,然后再在那里扎成木排,推进大江,放到长江下游的大小城市。又见路旁的山林里,穿蓝色工作服的林业工人正在拉动电锯,一棵又一棵松柏冷杉被放倒,而附近的山岭都成了一片又一片秃岭。那些没了树木花草,像被扒去衣裳的山坡上裸露着突起的岩石,间插种着些玉米,长得有气无力的,瘦小的秆子,一阵风便吹倒了。眼前的一切,让我从儿时就对原始森林的好奇和向往化作大失所望,那以后,我一直担忧神农架的森林是否还能在工业化到来之时得以幸存。所幸的是,中国人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感终于觉醒,神农架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彻底意识到该说“不”了,他们放下电锯和猎枪,林业工人由伐木人变为守林人,狩猎者变成了动物保护者。那一片片古老的原始森林在近几十年里,由曾经的不断砍伐变为严格保护,森林覆盖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一九七七年的百分之四十九点九上升到一九九三年的百分之六十八点九二,十六年间增加了百分之十九点零二;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保护更进一步加大力度,剩余土地则不断继续种树,神农架人称作:“见缝插绿。”栽种的红豆杉、鹅掌楸、珙桐等一百一十三种生态景观树种和七叶树、银杏、猕猴桃等二十七种经济林果树种,全部都是神农架原生树种。二〇一六年以来,神农架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跃至令人惊喜的百分之九十六,葱郁伟岸的大森林以丰厚的植被覆盖着山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在大巴山上构成了一道浓绿的屏障。眼前的事实是,由木鱼镇到大九湖、华中第一峰……当年所有那些光秃秃的山头已然是绿树葱葱,放眼望去,满山遍野十分醒目的清雅挺拔的冷杉林,还有倔强蓬勃的乔木映山红、粉白杜鹃、灯笼花,以及叫不出名字的藤萝野草,无不生机盎然。而人们能走进的这些山林只是神农架的一小部分,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还有大部分山峦和森林都在被封闭的保护之中。我想除了科学家,我们宁可心怀敬畏,多一些想象,而少一些进入。记住那些古老的树。神农架的古树名木达六十二万余株,树龄均在一百年以上。它们是大自然的珍贵遗产,具有千真万确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它们是活文物、活化石,是神农架森林公园的元老。神农架经过两轮古树名木调查,对每一株古树名木的树高、胸径、冠径、生长势、地形、地势、自然植被和保护情况都进行了严格的详查记录,并选择能反映其生长状况的不同角度,进行了全部或局部拍摄,而且通过查阅村志、区志等历史资料对树龄进行了查证和估测,确保调查资料详实准确,数据最终汇入国家古树名木数字平台。大数据。精细至毫发、可以无处不在的大数据,但愿能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设置起安全网。就在近年第二次古树名木调查中,神农架又发现了十株新增的古树,它们拥有了比人还要详尽的身份证,且看:1.岁的银杏,古树编号:,树种:银杏,拉丁名GinkgobilobaL、银杏科、银杏属。位于神农架林区木鱼镇青峰村老屋里,经度:.,纬度:31.,古树权属:个人,古树年龄估测年,地围厘米,树高34米,冠幅东西向16米,南北向12米,平均冠幅14米,海拔米,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古树由青峰村村集体管护,管护责任人陈圣木。2.岁的栓皮栎,古树编号:,树种:栓皮栎,拉丁名:Quercusvariabilis、壳斗科、栎属。位于神农架林区大九湖镇东溪管护中心,经度:.,纬度:31.,古树权属:国有,古树年龄估测年,胸围厘米,树高20米,冠幅东西向33米,南北向32米,平均冠幅32.5米,海拔米,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古树由东溪管护中心管护,管护责任人汤远军。还有八百五十五岁的青檀,七百八十岁的榉树、苦槠……让我们或远或近,眼巴巴、心切切地守望着它们,这些相伴大地和人类的灵物,愿它们与山川同在,千年无恙。…………(本文为节选,系“大地之心”征文作品,完整作品请阅读《人民文学》年11期。第四届“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品征文活动,由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环境报社承办,《人民文学》杂志社支持,征文时间为年6-12月。)

作者简介:

叶梅:多年从事文学写作、编辑,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近期作品有长篇人物传记《梦西厢——王实甫传》、长篇报告文学《大对撞》(《粲然》)、小说集《玫瑰庄园的七个夜晚》、生态散文集《福道》等。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韩语、蒙古语、阿拉伯语、印地语、保加利亚语、俄语等。

来源:人民文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