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春,万物开始复苏,惊蛰节气到来了,在农村,惊蛰节气有“吃梨”的习俗!当然,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节气后,气温逐步升高,降水逐渐增多,农村也迎来了新一年春耕时节!
然而,受疫情的影响,如今的农村依然冷冷清清的,农村集市也还未复苏,村里老人也不再出门闲聊,更多的是居家生活。关于疫情,笔者了解到,在农村有句俗语,这是古人对瘟疫的“起承转合”的论断,不知大家认为有道理吗?
俗语说,“古之瘟疫,启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盛极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就此次新冠疫情来说,确实有些时间段符合,这种说法!这句俗语啥意思呢?
在古代,曾经爆发过不少的瘟疫,尤为鼠疫最重,为啥古人认为瘟疫经常“启于大雪”呢?
大雪节气,作为24节气之一,雨雪漫天,气温寒冷,此时,正处于一年中黑夜最长的时间段,气温也逐步下滑,古时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人到这个时节,自身的抵抗能力也更弱,极容易出现病害。
而冬至开始数九,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虽然有“冬至一阳生”,可是,此时人体的抵抗力也更弱,极容易被病菌感染,因此,古人认为瘟疫常“发于冬至”。
而小寒、大寒时节,正处于“三九”节气中,为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在古代“衣不蔽体”的年代里,此时更容易造成疫情出现散发的现象。
立春之后,虽然旧循环结束,新一年循环的开始,但是,此时又冷转暖,气温飘忽不定,更容易出现感冒等状况,也是病*高发时节。
雨水节气的到来,积雪开始融化,气温逐步升高,人们活动范围进一步加大,身体的抵抗力也逐步增强,此时,正是走下坡路的阶段!
而“衰于惊蛰”,惊蛰有“生发之意”,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气温升高很快,雨水逐步增多,人们也开始了新一年的春忙,抵抗力更强了,自然疫情逐步好转,处于解除的末期!
其实,此句俗语,反映的是古时,生产力低下,物资生活有限,从大雪到惊蛰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阶段,也是人的抵抗力逐步恢复的时期,因此,这句俗语反映了人们抵抗能力的变化。
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俗语来说,这句话还是具有片面和偶然性的。因此,大家不必生搬硬套,这句俗语更多的是古人对于古代发生瘟疫时的理解,与今日大不相同!目前,疫情数据逐步好转,但是,仍要提醒大家,做好个人防护,切莫麻痹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