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四节气在青岛的风俗和趣事专注青岛故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能准确的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及漁业捕捞,它的准确程度甚至比现在的某些天气预报还要准确。

二十四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旧时的老青岛人(这里所说的老青岛人是指德占青岛前的青岛人)是以农业为主兼顾渔业,二十四节气就是他们劳作的行动指南。因此多数人家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前就要请一张带有来年二十四节气表格的灶王爷画像,俗称灶码。

灶码有三部分内容组成,最上面是灶王爷骑马上天庭的条幅,俗称灶码头,是在小年当天的傍晚时分辞灶时与香、冥币一起焚烧,意为恭送灶王爷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下面是灶王爷与妻子的画像,贴在东厨的灶台之上,意为在灶王爷上天后代替灶王爷坚守岗位。

中间部分是二十四节气表格贴于卧室门的背面便于查看,以根据节气种地捕鱼,这就是俗称的*历。*历的主要内容有二十四节气与农历的对照表,还有关于龙治水的标注。青岛人有句老话说:人多了乱,龙多了旱,母鸡多了不下蛋。如果*历上标注的是六龙以上治水则是大旱之年,龙越多旱情越重,如果少于四龙治水则是涝雨之年,龙越少洪涝灾害越重。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后虽然天气还很寒冷,但是地温已经开始升高,草木复苏万物始生,宣告春天已经向我们走来。

记得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春节刚过就是立春,闲来无事我就参照从课文上学到的知识作了一个小实验,在自家小花园松软的土地上树起一根土窑烧制的有八十公分长二十公分粗的黑泥烟囱管子,将鸡的绒毛和鸡的羽毛一同放置于烟囱中,到了日历上标注的立春时辰,只见绒毛飘飘摇摇从烟囱中徐徐升起,升到管子的上方后随风飘向远处,而比较大的羽毛可能因体重的关系则静静的躺在管子里的地上没有飞起的意思。在一旁观看我做实验的父亲告诉我这就是地气上升,春回大地了。

俗话说春打六九头,打了春的雪狗也撵不上。意思是说虽然立春了,还是数九寒天,天气还很寒冷,还会下雪,但立春之后地温上升,即便是下雪了,雪花落地后就会很快融化,雪花融化的速度狗也撵不上(有点夸张),很难形成积雪。

立春节气在青岛还是有不少风俗讲究和禁忌的,如讲究咬春(其实就是生吃青头萝卜),吃春饼。

令人不能理解的禁忌是,嫁出去的闺女,犹如泼出去的水,在延春(立春的前一天)立春这两天出嫁了的闺女不得回娘家,不能看到娘家人,甚至不能看娘家屋顶上的福台(青岛方言:烟囱),否则将对娘家人不利,可能致使娘家人一年不惺惺嫣嫣嘟噜的(青岛方言:不精神、萎靡不振、身体有病的意思),家业不兴旺。

因此在青岛地区出嫁了的闺女这两天没有回娘家的,即便立春与正月初三(传统回娘家的日子)相重叠,出嫁的闺女也要避开这两天延后回娘家。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是纪念晋国的忠臣介子推的,其主要形式是禁火吃冷食,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的日子,由于和寒食节紧相邻,而且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主旨都是祭祀,寒食节禁火,清明节不禁火,久而久之老青岛人就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都在清明节这天过,就叫“过寒食”但并不禁火。

青岛人有句老话说“清明难得晴”,意思是说十个清明九个阴,就连老天都为哀悼忠臣及去世的亲人营造哀思的气氛何况世人?老青岛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或后十天都是清明节上坟的日子,这就给忙碌生计的人们以充足的时间可以上坟。如果在此祭祀期间坟头没有纸或没有上坟的迹象,就可能被人认为是这家人绝后了。

以前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比较差,尤其是冬天不能经常洗澡及更换衣物,致使虱子繁多,所以这天女孩的头上都要戴上片松,其寓意是以片松的味道驱除虱子。

这天人们还要在宽敞的街道或场地竖起高大的秋千或转秋千供人们娱乐。看看谁的秋千荡得高,有登高望远之意,这也是给人们特别是给年轻人提供一个互相交往的机会和场所。

就着小葱鸡蛋吃春饼是一种节日的美食文化。取葱和鸡蛋清的谐音,寓意是清明吃了葱蛋人就聪明了。春饼是寒食节的主要美食。

踏青在青岛的方言中叫“轧青”,这天的清晨年轻人或孩童三三两两的结伴带着炊具去郊游野炊。取“轧青”的谐音进行“炸青”,即油炸蛋清及野菜、青菜吃,还放飞风筝进行比赛游玩,这种风俗在郊区、农村比较盛行,而城市里的青年则以郊游踏青为主。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俗语说:春天戳一棍,秋天吃一顿。意思是说只要你勤劳,春天的时候在坡岭沟沿儿(青岛方言:沟崖)田间地头上即便用棍子戳上一个窝埋上一粒种子,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收获的时候就够你吃一顿的。

二十四节气中有的节气是十分有趣和神奇的。

惊蛰是指蛰伏冬眠在土壤里或寄生在植物中的昆虫等生物都被春雷惊醒了,开始新一年的生命周期并产卵繁殖。有趣的是这一天不管是阴雨天还是朗朗晴天都能听到隆隆的春雷之声。

立秋是宣告秋天即将开始的节气,在青岛立秋之后的十几天是最为炎热的桑拿天,被称作秋老虎,这秋后一伏也是酷热在秋天到来之前最后的疯狂。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以前在农村到了秋天就要割草晒干用以储备牲畜冬季的草料或用作家庭锅灶烧火做饭,冬季暖炕取暖。但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立秋时辰之前割的草和立秋时辰之后割的草相比那是泾渭分明。

立秋之后割的草易晒干且干爽便于存放牲畜也爱吃,而立秋之前割的草就不易晒干,即便晒干了遇到阴雨天就犯gen(青岛方言:发潮的意思)且容易发霉,牲畜也不爱吃,烧火还冒大烟。

我小的时候,人们普遍比较贫穷,人多草少,都为了能割点晒草送到畜牧场换点钱,或者能供锅灶烧火节省一点煤钱,因此那时人们到了立秋日就磨拳擦掌严阵以待,提前看好并占好草多的“阵地”,立秋时辰一过马上挥镰开抢。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即将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像征着即将进入秋季,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收获和种植冬储菜。在青岛地区冬储菜的种植必须在处暑之前,如果处暑以后种植的话,大头菜大白菜等冬储菜都不卷芯都是嗤芽子(青岛方言:即不卷芯只长叶)。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郊区的农村还有自留地,我的同事因种种原因耽误了种植,由于工作太忙,在处暑的前一天只抢种上了一部分天津绿,还有一部分地空着,他不想让地空闲还想继续种,有人就劝他:算了吧,别瞎忙活了,种上也长不好。

他还不服气地说:我就不信了,就差一天它就长不好。处暑这天的下午下班后他又把空着的地种上了天津绿。由于正处在处暑节气的一前一后,到了小雪节气收获的时候同一块地种的同样的菜,就因为种植的时间一部分在处暑的前一天,一部分是过了处暑的时辰,相差一天,其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霜降节气也比较有趣,在节气前种的越冬小麦只要是风调雨顺加强田间管理就能获得丰收,而霜降后播种的小麦无论你怎样加强管理都无济于事,收获的麦子肯定是瘪眼儿(青岛方言:颗粒不饱满的意思),且产量大打折扣。霜降前切的地瓜干易干即白还有面也好吃,而且易于存放。而霜降后切的地瓜干除不易晒干还发黑不好吃且不易存放容易发霉。因此霜降后没有播种小麦和切晒地瓜干的。

老青岛人将冬至的前一天称为*冬,将冬至称为人冬。一般青岛人都是*冬吃大包,人冬吃馉馇(青岛方言:水饺)。但是城里人却是*冬吃馉馇,人冬吃大包。

这里所说的城里人就是青岛境域内的明朝卫、所、*寨的居民,如鳌山卫及下辖的浮山所还有浮山所统辖的四*寨__楼山寨(今李沧区)、金家岭寨(今崂山区)、于家庄寨(今李沧区)、张家寨(今城阳区上马镇)以及同属鳌山卫所辖的雄崖所及所统领的*寨,因这些卫、所、*寨都有城墙城门,故称作城里人。

古时这些卫所*寨为防倭寇入侵及匪寇骚扰,天黑即关闭城门,因此这些城里人在正月十五是不能到祖茔祭祖请灯送灯的,为此而特定遭遇白事人家的女人要在三年内的*冬中午时分为逝去的亲人在家中的门后或正堂供桌旁哭孝,并在这一天包馉馇祭奠逝去的亲人。这就是俗话说的城里哭冬不送灯,城外送灯不哭冬。

在青岛地区能形成普遍风俗的节气也就是立春、清明、冬至等几个有代表性的节气,在普通百姓看来其他节气主要是指导农耕劳作的。由于旧时大多数的青岛人是为温饱而操劳,因条件所限并没有按节气以饮食的方式进补养生的习俗,至于能按照节气进补饮食养生的也只是少数富有人家的专利,不能大面积普及流行,也就没有形成风俗。

(作者:胡延竹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