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一个周六的上午,6岁的小樱(化名)来医院心理门诊。她是转诊过来的,因极度不合作,踢打医护人员,无法完成正常诊察。让父母困扰的是,近3个月孩子脾气特别暴躁,说什么都不听,还动手打父母。
医生问父母:
是孩子先打的你们,还是你们先打的孩子啊?
父母惭愧地说:
我们先打的孩子,这孩子太不听话了!别人都说是我们太惯孩子了,所以过年以来我们狠狠地打了孩子几次,但没有什么用,反而越来越糟,孩子脾气更差了,还动手打我们。
医生问父母:
那孩子之前打过你们吗?还是最近才这样?
父母说:
以前从来没这样,就是最近,不知道是怎么了?
这个6岁的小女孩,
文静地站在诊察床旁观望,
没有多动症患儿的不安宁,
没有喊叫和吵闹,
甚至没有蹦跳。
医生问父母:
一个女孩能有多淘气,多不听话呢?
父母说:
我家是跃层的房子,她总是在房间里跑,有时喜欢从最末一个楼梯台阶上跳下来,楼下的邻居总是上来找。
那么,为什么近3个月孩子的情绪发生变化了呢?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呢?有什么重要变故?父母的感情是否出现问题?疫情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吗?
医生和家长一一分析,否定了家庭内部问题和疫情影响的猜测,最后,焦点集中到了楼下邻居身上——
楼下的邻居是去年11月搬过来的,经常晚睡,所以早上孩子起来玩耍有声音,邻居就会上来找。起初是砸门,后来是踹门。家人们一开始好好向对方解释,但没有效果,邻居仍然时不时上来没好气地砸门、踹门,有时老人在家,还受到了惊吓。
之后他们多次与楼下的邻居吵架,甚至几次报警。对方说自己神经衰弱睡眠不好,警察甚至劝其买顶楼的房子。通常是警察在时对方一切都说好,过后又恢复原样。
邻里矛盾的起因就是孩子弄出的声音。没办法,只能不让孩子跑、跳,把下层所有的地面都铺上软垫,但无济于事,最后只好让孩子在上层活动,不让她在下层玩了。
医生问:
这么大的事情,孩子是什么反应?
父母这才想起说:
每当邻居来砸门时,孩子都拿着小棍躲到卫生间里,十分害怕的样子。
看来,
问题出在了这里。
医生问:
孩子是否一直是这样玩耍呢?与其他孩子相比是否更加淘气,难以安静呢?
家长说:
孩子不算调皮,在家中难免蹦跳几下,幼儿园老师没有反映说难以管理。
那么,
对于邻居的反应,
大人是怎么看呢?
家长说:
我们觉得孩子都是这样的,还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可是无济于事啊,打骂也没有用啊。现在邻居的事情已经找到中间人,达成一致了,他不再上来找了。可孩子却出了问题。
医生告诉家长:
孩子是没有错的,打人是无能的表现,家长打人肯定是不对的。家长要为自己不理智的行为向孩子道歉。
这时,
孩子的表情逐渐柔和了。
当医生要求她走过来拉拉手时,
她配合地走过来伸出小手,
信任地拉拉医生的手。
心理咨询师——
小女孩受到了双重创伤
这个案例里,因为邻里矛盾引起家庭处于应激状态,孩子也在家庭的应激状态之中。而家人和邻居把矛盾的根源归咎于孩子,在孩子受到惊吓时没有发现并及时安慰,反而还进一步管束、殴打,导致了双重创伤,孩子的情绪反应处于警觉、易激惹的状态,情绪不稳定,所以在父母管束时才会出现明显的对立、反抗甚至打人的行为。
治疗方案:
陪伴孩子,帮她自我疗愈
回家后,家长每天陪伴孩子玩耍20~30分钟,要求家长听从孩子的指令,配合孩子的游戏,而非指挥孩子玩什么、不玩什么。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生活、治愈创伤,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不需要担心孩子会做出出格的事情,通常是大人们打扰甚至限制了孩子的游戏能力,打破了孩子自我疗愈的过程。
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办法:游戏治疗、沙盘治疗、叙事治疗、催眠治疗等,要寻求医生的帮助,制定合理的计划。有时,药物治疗也是必须的过程,要听从儿童精神科医生的建议。
本文指导专家:医院姜琳
编辑:小雨
美编:张强
校对:张*
责编:李元臣